大國發展的法政思想溯源
立足自由但不自閉,面向國家而不諂媚于國家,在個體與國家間兩相規訓,兩相黏合,以自由看待發展,以發展促成自由,才是更妥切立國之道。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編者按:世界各國的建國歷程與建國思想各不相同。同為現代大國,內部也存在不同進路,有的差異還很大。東西方國家,必然也有很大不同。本文介紹不同的法政思想,呈現不同國家的不同現代化之路,呈現多元現代化的事實,供讀者參與。
德日則走上更大的歧路,經歷了法西斯浩劫,顯示其啟蒙現代性的根基未牢而國家主義的擴張意志已盛,終于殃及世界人類而引發災難性的一戰和二戰。
立足自由但不自閉,面向國家而不諂媚于國家,在個體與國家間兩相規訓,兩相黏合,以自由看待發展,以發展促成自由,才是更妥切立國之道。
2007年前后,大型歷史紀錄片《大國崛起》播放,展現中國在21世紀的國家發展意志與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規范訴求,但其聚焦點多集中于經濟和歷史,在法政面向展開不足。
與此同期,擔綱《大國》(后為《大觀》)主編的高全喜教授策劃了一套大型的“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惶惶六卷本,涵括英、美、法、德、日、俄這般主流國家,數百萬言,立足從法政思想與制度的“瓶頸—突破”期尋求現代立國的原理、機制與實踐啟示,以法政之維,進一步托舉、回應、支撐和校正中國國家發展中的“大國崛起”思慮。
這是一種關于“大國崛起”的法政思想溯源,高全喜教授自稱為“政治憲法學的積薪之業”。如今,六卷既出,十年功成,而中國國家發展則進入了民族國家與新帝國并軌崛起、威權化與法治化交替演進、治理現代化嚴密張羅的全新階段,可謂切時。
英國的現代性:并非一帆風順
六卷集整體上代表了一種主流的現代立憲主義建國路線。觀諸現代立國路線,常有英美與法德之爭,而至少在二戰前,日俄趨近于法德。這是西方文明內部的政治思想與法律傳統之別,是英吉利海峽的文明內部斷層線。
英美秉承經驗主義哲學與政治傳統,以普通法、代議制、人權為基礎,夯實現代國家根本,并以英帝國和美帝國的新舊殖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