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司改革前傳:螺旋式回歸 重構環保部
打包”的污染防治管理建制一直延續,這讓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污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向凱 楊安娜
環保部成立新三司,按大氣、水、土等環境要素進行管理。
2012年,美國環保局的預算是90億美元,中國環保部只有6億元;美國環保局總人數是17106人,中國環保部在編人員只有311人。
1973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彼時已與國際接軌,按照環境要素設置了處室,包括水、氣、固廢與化學品處等。
“打包”的污染防治管理建制一直延續,這讓官員的“專業化”變得“不專一”:光懂氣的治理還不行,得各個類型污染物管理都輪崗一遍。
如今,土司不僅是面包,還是環保部一個部門的簡稱。
2016年3月3日上午,一張“水、氣、土三司成立暨干部任職宣布大會”的照片和司長名單在網上傳開。下午,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在2015年2月,中央有關部門批復同意環保部機構編制作部分調整,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以下分別簡稱污防司、總量司),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
這是年初環保部宣布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之后,再次對自身管理體系動大手術。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三司設立后,因“暫不提拔”的考慮,除大氣司司長由現任總量司司長劉炳江擔任外,水司和土司暫由兩位副司長主持工作。三司中氣司的編制最多,并按照空氣污染來源進一步細分,如管理機動車的移動源、秸稈焚燒的面源和企業排放的固定源等,噪聲也將屬于氣司。
關于更具體的設置,環保部通報稱,由于機構調整涉及面廣,內部職能、運行機制的建立和人員配備完全到位尚需要一個過程,待整個工作完成后再向媒體發布。
相較于外界的熱切關注,在環保部門內部,新三司好似水到渠成,是一種回歸,而非新聞。
水到渠成
當被問起最早何時聽到新三司風聲時,多位接近環保部的人士回答都是“記不清了”,甚至是“提了二十多年了”。
水、大氣、土壤、生物……這些環境要素構成了人類生活環境,也是人類污染物的排放地。廢氣容易擴散,廢水可以流動,廢渣留在土里降解很慢,不同環境要素的管理差別很大,按照環境要素進行管理是國際經驗,國內也呼吁了多年。
提建議的有民間智庫。2013年初,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成立,第一批報告中就有《灰霾防治需要多少“錢”和&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