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試點變味,20年探索無解 中藥配方顆粒:圍城將破,爭議難破
試點15年,中藥配方顆粒騎虎難下,卻硬著頭皮選擇大躍進。但卻無法排除外界質疑,“如果試點可行,國家出臺標準,企業自由競爭;如果不可行,應該有階段性的結論,并立刻停止試點;如果是科研,科研的準入標準又是什么?”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安娜 向凱
2009年第61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三九醫藥推出的免煎中藥調配柜,患者可像超市購物一樣,根據中藥藥方,自己按配量調配。但其標準和療效,依然存在較大爭議。
試點15年,中藥配方顆粒騎虎難下,卻硬著頭皮選擇大躍進。但卻無法排除外界質疑,“如果試點可行,國家出臺標準,企業自由競爭;如果不可行,應該有階段性的結論,并立刻停止試點;如果是科研,科研的準入標準又是什么?”
這是一種穿上“新馬甲”的中藥——患者只需根據醫生處方,將不同的單煎顆粒倒在一起,熱水沖開,即可像速溶咖啡般服用。
亦是醫藥行業公認的“金礦”——動輒上億元的凈利潤,年均50%的增長速度。更何況,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有資格“掘金”的,只有6家企業。
自1992年由江陰天江藥業率先研制以來,這種以單味中藥飲片為原料,經現代工藝提取、濃縮、干燥、制粒而成的中藥配方顆粒,爭論便從未平息。力挺者稱其質量可控、方便快捷;質疑者則吐槽其違背祖訓、藥效存疑。
20多年的探索、15年的試點,中藥配方顆粒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卻依然沒能摘脫“試點生產”的帽子。特殊境遇的背后,是圍繞中藥單共煎療效差異的持續爭論,是沒有統一行業標準、難以進行市場擴容的尷尬。
不過,爭議尚在,圍城將破。2016年3月1日,《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結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行業開放趨勢已逐漸明朗。
此前的2015年1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總局)下發征求意見稿,顯示配方顆粒的試點限制將被放開——中藥生產企業只需經過所在地的省級食藥監部門批準,并在企業的藥品生產許可證生產范圍內增加中藥配方顆粒,再按照《中藥配方顆粒備案管理實施細則》的要求,向所在地省級食藥監部門提交備案資料,即可生產。
對六家試點企業,備案制無疑是重大利好。此前,在一些地區,配方顆粒被限制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使用,也無法進入診所、藥房。試點限制一旦取消后,市場容量將急劇放大。“我們會把握時機,充分利用先發優勢。”紅日藥業副總裁兼董秘鄭丹說。
而不在試點名單的神威藥業副總裁陳忠,同樣慶祝,“六家企業的壟斷終于快被打破了。”
但這看起來,更像是無奈之舉。“配方顆粒的試點發展到今天,很難收場。盡早出臺行業標準的呼聲日漸高漲,總得出個東西。”廣東某試點企業研發中心的陳樺(化名)直言。
國家本希望試點企業能夠哺育市場、形成一套可供所有中藥企業參考的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但15年的試點早已將大部分人的耐心磨光。“如果一再拖延,將給整個中醫藥行業扯后腿。&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