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5周年后,無奈重啟核電站 核電,日本逃不過的宿命
福島核電站周圍那些有家不能回的災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支持重開核電。
責任編輯:聶寒非
2016年2月23日,日本農場主Masami Yoshizawa在寫有抗議橫幅的小車旁邊走過,橫幅上書“東電和日本政府應當賠償我的損失”。
核電重開和核電反對的博弈,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現實——沒有人愿意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之下,但是現代產業以及日本的自然條件又使得日本人無法拒絕核電。在核電站當地人的身上,這一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一旦發生核事故,受害最嚴重的就是他們。福島核電站周圍那些有家不能回的災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支持重開核電。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5年。每年的這一天,日本的媒體都會冠之以“史上最慘重的地震”。如果僅僅算遇難者的人數,“3·11”日本大地震其實算不到“損失慘重”的行列里去,到現在為止,所有死亡人數(統計包括失蹤者在內)是15455人。
使得“3·11”日本大地震成為“史上最慘重的地震”的原因,其實并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催生的海嘯。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在地震的防災減災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如果沒有海嘯的話,那次地震不會造成比三位數更多的死亡人數。
但是那次地震引發的海嘯不但帶來了近兩萬的死亡人數,還造成了一個無法愈合的傷口——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使得這次地震被列入“史上最慘重的大地震”之列。
有家不能歸VS“一生懸命”
在地震發生5年后的今天,“無家可歸”的災民還在十萬以上。單單從這一個數字,就可以知道這次災害的嚴重性。準確地說,不能用“無家可歸”這個詞,它并不能描述事實,而事實是“有家不能歸”——因為這些災民的家在核污染區,而且對于里面的大部分人來說,是永遠回不去了。
日本文化不太鼓勵遷徙和移動,日語中表示努力的詞是“一生懸命”,實際上這個字是從“一所懸命”演化而來的,日本人喜歡一輩子在一個地方生活、工作。因此,離開自己的土地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是,5年過去了,災民仍然不能回去——放射性污染的土地高達2000平方公里(一般人被禁止進入),這幾乎和東京都的面積相同。實際上,這場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失蹤”數字之所以如此之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