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多方發力,破解留守兒童工作難題 專訪民政部部長李立國
通過法治宣傳、監護監督、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加強家訪、家庭教育指導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強化父母的監護意識和責任。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李楠 馮飛 何海寧 朱又可 馮翔 戴志勇
2016年3月16日,北京,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民政部門成為牽頭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政府部門,這是一項新的任務和挑戰。
畢節脫離監護留守兒童死亡事件的慘痛教訓,引起了社會的關切,促使我們加快了工作進度。
通過法治宣傳、監護監督、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加強家訪、家庭教育指導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強化父母的監護意識和責任。
留守兒童問題正受到各方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這一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過程而出現的特殊群體,目前分布在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全國各地。據全國婦聯201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測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超過6100萬。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從源頭上改變“兒童進不了城,父母回不去鄉”的無奈現實,實現“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的目標。
這是第一份系統性明確未成年人保護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的國務院文件。這也意味著,國家治理層面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了系統考慮和制度安排。
“這個文件是集這十多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經驗之大成。”2016年3月11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表示,農村留守兒童跟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該也必須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享受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
事實上,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需要全社會給予特別關心愛護。”李立國說。
與以往不同,《意見》首次明確建立政府領導、民政牽頭、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共同參與的組織領導機制。民政部門成為牽頭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政府部門。對民政部門而言,這是一項新的任務和挑戰。“壓力肯定是有的,但這種壓力也是工作的動力。”李立國坦言。
不過,在李立國看來,《意見》抓住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從完善關愛服務體系和健全救助保護機制這兩個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統性的頂層制度設計。
李立國還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民政部就此已專門成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也在緊張籌備推進中。
第一次有了頂層設計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國務院最新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若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此文件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怎樣的意義?
李立國:農村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不能把農村留守兒童簡單標簽化,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在健康成長。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應當也必須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重要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