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農民的孩子只能是農民嗎?

今天,他們是農民的孩子,將來,他們的孩子也只能是農民嗎?

責任編輯:總策劃:王巍 總統籌:楊和平 策劃統籌:呂宗恕 蘇永通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李楠 馮飛 何海寧 朱又可 馮翔 戴志勇

《中國農民調查》《小崗村的故事》作者春桃,3 月份在安徽兩市三個鄉鎮為南方周末做了十天社會調查。這是作者和西河口中心小學的學生在一起。(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農民工父母在創造著今天財富的同時,因為疏離了孩子而可能流失未來更大的財富;甚至,流失的不僅是財富,比財富更珍貴的,將是這些留守兒童的未來。

今天,他們是農民的孩子,將來,他們的孩子也只能是農民嗎?

輟學的孩子

在被稱作安徽“西伯利亞”的阜陽市,有一個擁有三百萬人口的貧困縣:臨泉縣。它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過去,在做農民負擔調查的時候,我就曾重點采訪過這個縣的白廟鎮,知道那一帶年紀較輕一點的農民幾乎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隨處可見。

2016年3月6日上午,我從臨泉縣城打了一輛三輪電瓶車,首先趕到了白廟鎮三星村的魯小莊,到了魯敬臣的家。老魯生養了四個子女,早些年因為太窮,農民負擔又太重,兒女們連讀書的學費錢都掏不起,只有老大魯京龍上到小學五年級,長女魯京想上到三年級,小兒子和小女兒都只讀兩年書,他們無一例外地都相繼進城打工;因為沒有多少文化,干的也只能是些臟活和重活。

如今老魯家的日子大大改觀,已蓋起兩層小樓。這天他的長女魯京想正好從寧波回來了,外孫女小雪也在家。小雪今年14歲,個頭長得比媽媽還高,只是性格太內向,見我進門,就像怕生人的小貓似的躲進了自己的房間。

我和老魯已是熟人了,魯京想卻還是第一次見到。魯京想說,她沒滿十五歲就跟著村里的幾個姐妹闖到了河北省的白溝,在一個家庭小作坊縫制手機包和BP機包,每天要工作16小時,還沒有節假日,一年干下來手指頭都變了形。因為工作太辛苦,工資又低,實在吃不消,就又南下廣東的惠州,在一家紡織廠打工,每天也要工作12小時,同樣沒有休息日。18歲那年她不想再在外面漂泊了,回到臨泉與一個在京打工的小伙子結了婚,一年后生下了女兒小雪??刹痪盟齾s發現,老公在北京有了別的女人,剛滿20歲她就與那個男人離了婚,抱著不足半歲的小雪回到了娘家。為把女兒撫養成人,還能讓她享受到好的教育,在小雪才滿八個月的時候,她就將孩子托付給父母,又一次選擇了進城務工。為了攢錢,她在寧波進了一家生產出口日本的草席的企業,主動要求去做涂草的工作。這工作每天要穿著長筒雨鞋站在齊大腿深的染色的水池子里,將一捆捆像韭菜花似的原始草染成五顏六色。因為活太累,染色水又有毒,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但她一干就是8年。8年來,她沒有回家過上一個春節,即使年中回來也會選在農忙時節,這樣還能幫年邁的父母搭把手。

為了培養小雪,老魯老兩口也是全力以赴,先是讓她上了白廟鎮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因為家里離學校有七八里路,又是土路,一下雨就變得泥濘不堪,為了不委屈孩子,二人又省吃儉用買了輛三輪車,五十多歲的外婆還學起了蹬三輪。

小雪讀到小學三年級,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人也活潑,這讓魯京想感到打工雖然辛苦,卻也苦中有甜。但女兒漸漸長大了,懂事了,有了自己的心思,突然就變得不愛講話,學習成績每況愈下。于是她就每周設法同女兒通一次話,講得最多、也最讓她擔心的就是學習,她發現一講到學習,女兒就一言不發,后來才鬧明白,因為姥姥姥爺都是文盲,小雪做作業遇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