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之后,75%的瑞士人走進職校 “瑞士制造”的秘密
在很多國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認為是loser,但在瑞士不是,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謝菲 紀曉雨
迅達培訓中心的學徒托比亞斯·赫爾佐格(Tobias Herzog)正在介紹他的工作內容。
在很多國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認為是loser,但在瑞士不是,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
在瑞士,15歲的年輕人在初中畢業之后,只有20%的人會選擇上普通高中,75%的人會選擇職業學?;驅W徒工作、半工半讀。
企業是作為志愿者參與到職業教育體系之中。一個公司現在的學徒,將來不一定留在這家公司工作,它其實也是在為其他公司、全社會培養學徒。
15歲初中畢業之后,87%的中國學生選擇了普通高中。這是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6年兩會期間透露的數據。
但在瑞士,75%的初中畢業生的首選是職業中學。僅820萬人口的瑞士,人均GDP超過8萬美元(2014年IMF數據),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瑞士這個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職業中學的“雙軌制教育體系”,最早可溯源于一百多年前的學徒制。通過師徒相授的方式,那些只能意會的制造知識得以傳承下來,并造就了高水準的“瑞士制造”——鐘表、精密機床等。
學徒制在近代轉身為企業、高校、社會各界協作的職業教育體系。受惠于此,瑞士的年輕人早早開始探索個人的興趣、潛質,在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自由切換。自愿提供學徒崗位的企業,在為行業培養新人的同時,也不斷吸納年輕人的創意、創新能力;職校在政府資助的基礎職業教育之外,在繼續教育階段延續著終身學習的理念。
“雙軌制教育體系”能否復制?它是如何發揮社會協作的力量,使瑞士的制造業獲得競爭優勢的?
“不上大學,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2015年2月末,瑞士首都伯爾尼,在當地最大的一所職業教育學校WKS的教室里,一名穿著紅色POLO衫、牛仔褲的男老師,正在上一堂有關稅務的課程。投影儀將他用記號筆標注的教材內容投到墻壁上,下面四排座位上散坐著12名膚色各異的學生,分別來自秘書、文員、市場、汽修、建筑工程等不同學徒工作崗位。
當地初中畢業生,找到學徒崗位之后,就可以申請在該校就讀,學生不用支付學費,全部由政府承擔。瑞士平均每年75%的畢業生會選擇這類職業學校、半工半讀。
對15歲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份學徒工作并不容易。課堂上一名女學生蒂娜·赫瑞(Tina Heriot)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們一般在網上投簡歷、面試,成功率大概為1/14。
如果初中畢業時沒找到工作,還可以有一年緩沖期。如果在職業學校就讀期間,因為個人或公司原因終止學徒合同,學??梢栽俳o3個月時間尋找下一份工作,如果3個月內還是找不到,就必須離校。這看起來有些殘酷。
蒂娜·赫瑞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如果因為害怕競爭、擔心找不到工作而選擇普通高中、大學學習,意味著大學畢業之后你面臨的競爭會更激烈,因為你完全沒有工作經驗。
選擇職業中學的另一個好處是,學徒工作崗位可以拿700-1300瑞郎(相當于4600元到8500元人民幣)不等的月薪。這些錢無法自給自足,但可以支付基本的生活費用。
在WKS上學的前兩年,學生們每周有兩天在學校上課,學習語言、數學等基礎知識,三天在公司上班、學習職業技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