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良史孤懷
電影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前輩學人雖然也看電影,但還不及于拿電影作文章,反倒是我們的機會。盡管電影未必能呈現出高明的學與識,但它蘊含了無限的素材,包括為我們的“學術”所忽所遺者,足以觸發我們自身的學與識。
責任編輯:劉小磊
《電影考古記》胡文輝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
電影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前輩學人雖然也看電影,但還不及于拿電影作文章,反倒是我們的機會。盡管電影未必能呈現出高明的學與識,但它蘊含了無限的素材,包括為我們的“學術”所忽所遺者,足以觸發我們自身的學與識。
因為學力才力之限,筆者的學術文化研究就常常以生活于斯的嶺南歷史文化為對象,因此尤為關注歷史人類學的華南研究,因為其能于過往中下層民眾的日常生活,見出家國歷史變遷的大局。這是一種令人醉心的境界。當我最初在《南方都市報》上讀到胡文輝“電影考古記”專欄中關于華南的篇什,比如《記憶灰燼中的華南海盜》《蘇絲黃的顴骨》《被遮蔽的疾病》,以及《各自的“緬甸豎琴”》《沒有腳的鳥》等,感覺到這不是與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其實作者之旨也正與此合,如其在書的后記里所言:一代有一代之學術,一代也有一代之生活。電影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前輩學人雖然也看電影,但還不及于拿電影做文章,反倒是我們的機會。盡管電影未必能呈現出高明的學與識,但它蘊含了無限的素材,包括為我們的“學術”所忽所遺者,足以觸發我們自身的學與識。如此,則其于電影中發掘這“無限的素材”,也無異于歷史人類學的田野考查。而其人文情懷則殊有勝處。因為坊間雖也有述說“電影中的歷史&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