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學校無法進,打工學校名難正三百公里上學路
單程300公里,這是張超越的上學路。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馮翔 呂明合 曹海東 朱曉佳 李楠 馮飛
張紹蓮(12歲)和弟弟張紹杰(10歲)自己獨自生活,他們都是云南漾江鎮脈地完小學的學生,他們的爸爸在女兒三歲就離家出走不回來,他們的媽媽在外地工地里做鋼筋工人。外公住的離他們不遠,他們周末時候會去外公家幫忙做點農活。
編者按
3月24日,南方周末推出20版《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專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3月29日,民政部宣布,從2016年3月底至7月底,與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摸清農村留守兒童底數,并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庫。本期這8個版作為續篇,聚焦“成長”——北京,流動兒童在大城市中的受教育門檻;湖南永順,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國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不同對策。
還有兒童視角之外的三個故事:一位母親在12歲女兒“千里尋母”后的艱難抉擇;時評家廖偉棠、“打工詩人”鄔霞等人回憶他們作為第一代留守兒童的成長經歷;紀錄片導演從記錄“守望”轉向“鄉愁”這個大問題。
2016.3.24 《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A1-20
單程300公里,這是張超越的上學路。
家住北京順義區,學在河北衡水市,每月乘火車往返一次。兩年前,衡水英才學校五年級學生張超越就開始了這樣的候鳥生活。
和張超越一樣的候鳥,在英才學校還有1200多名。
數據顯示,北京每10名學生中就有近4名是流動兒童。如果他們不想返回家鄉,成為全國6102萬留守兒童的一員,他們的求學路將更為艱辛。
從十年前的百余人到如今的上千人,英才學校的魏剛老師接送這些孩子已有十多年,見證了候鳥群體的壯大。
每次接送,“都是次驚心動魄的旅程”。1200多名學生,兩人一排,前后間隔一米,隊伍長達600米。到站后,二十余位接送老師神經緊繃,待旅客散去,候鳥團才開始行動。車門處,老師與列車員對站,防止孩子掉入列車與站臺的縫隙。
和英才學校一樣,在廊坊、香河、衡水、三河等環繞北京的河北市縣,都有類似學校收留這些被北京“拒絕”的學生,他們共同組成了一條“環北京教育帶”。媒體將這些候鳥學生喚作“坐在北京門檻上讀書”。
對于跨越近三百公里的學途以及按月計算的團聚,家長頗為“無奈”:有的缺北京戶口,有的難以滿足公立學校門檻,有的擔心日后高考受限提前打算……
相比于留孩子在老家,“學在河北”得以讓這些家庭保持一種經常性的完整。
難以跨越的門檻
在魏剛的記憶中,2014年9月,候鳥群體一下激增數百人,首次破千。彼時,正逢北京嚴控城市人口規模。
事實上,不止北京,從2013年起,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都在提高公立學校入學門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