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 中國留守兒童報告】“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寫給留守兒童的“家書”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式讓你一下子理解整個群體,只能是每一個個體的留守兒童。和你產生連結的一個個孩子多了,你才對這個群體產生理解和認識?!?/blockquote>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馮翔 呂明合 曹海東 朱曉佳 李楠 馮飛

除了書信來往以外,志愿者也會與結對的孩子見面,傾聽,分享。很多時候,孩子們只是希望多一個朋友。(藍信封供圖/圖)

歷時7年,3000多位大學生志愿者接力,用最原始的手寫書信,為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打開一個情感出口。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式讓你一下子理解整個群體,只能是每一個個體的留守兒童。和你產生連結的一個個孩子多了,你才對這個群體產生理解和認識。”

小燕,13歲,留守兒童。

她寫了一封信,談死亡。

“我覺得我懂得了好多事情:比如說,自己不開心的事自己知道就好,何必去告訴其他人,也別讓別人為我們擔心。不開心了吃一頓睡一覺就好,總會過去的,樂觀就好。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挺想知道‘死亡’是什么感覺?我也總想著死了真的可以去到天堂或者地獄還是說死了真的投胎轉世嗎?”

收信人,王夢珍,大學生,廣州市海珠區藍信封留守兒童關愛中心“書信大使”。2015年11月,當她看到這封信時,仿佛“一切在重演”。

2008年,12歲的留守兒童章楊宇在父母離家打工的10天后自縊,遺書中留下一句話:“你們每次離開我都很傷心,這也是我自殺的原因……”中山大學學生周文華被深深觸動,在高校中發起“藍信封書信陪伴”項目。

七年過去,藍信封項目已發展成民間公益機構,超過3000名書信大使與湖南漢壽、廣東河源地區留守兒童結對,方式依舊原始——手寫書信。他們希望,當父母陪伴缺位時,寫信,能給留守兒童打開一個情感的出口。

影子

“愛,但是冷漠。”

小燕在河源上初一,父母在東莞打工。

王夢珍不知道如何與這個13歲的孩子談論死亡。她相信小燕“只是說說而已”,但又擔心會忽視一個危險信號。她決定回信,說說自己的小時候——她也曾經留守,也曾閃過自殺念頭,那時她才六七歲。

王夢珍的家在茂名鄉下,自她記事以來,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才回家。她和爺爺奶奶、伯父伯母生活在一起。她知道伯父伯母對她不錯,但在她受委屈痛哭的時候,沒有人理睬。

一次,伯母聽學校老師說王夢珍字寫得太小,批評了她幾句。“當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一直哭,想過要自殺。我想,如果我走了他們會不會很傷心?”她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在未曾謀面的小燕身上,王夢珍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燕的信中沒有爸爸媽媽,因為他們不在她的生活中;她不喜歡向別人訴說不開心的事情,“因為我怕我自己的情緒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