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義、末人與文明的終結 給福利民主制度的一曲挽歌
當食稅人相對于納稅人的比例及稅金相對于社會財富的比例達到一個臨界點,就走上了經濟崩潰與社會解體的不歸路。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崢
當食稅人相對于納稅人的比例及稅金相對于社會財富的比例達到一個臨界點,就走上了經濟崩潰與社會解體的不歸路。
自1980年代以來,在以計算機與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美國涌現了微軟、谷歌、蘋果與臉書等一大批新興大企業,但歐洲的大企業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讓人嗅到了曾為現代文明發祥地的歐洲之老邁與腐朽。
福利社會最高一層是規制經濟、派發福利的官僚,及公營企業員工。
歷史有詭異的一面。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國布什政府先后發動了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戰爭,但并未消除原教旨主義與恐怖主義,終于,2015年巴黎發生了11·13事件,2016年布魯塞爾又發生了3·22事件,但這兩個地方是歐洲的中心地帶啊。同樣,2008年美國引爆了世界性金融危機,但是最受傷害的卻是歐洲:冰島破產,希臘債務危機……都兩次了,大家本來想看美國的好戲,但發現躺槍的是歐洲。講不通啊。
這背后的邏輯就是“薄弱環節”。二戰之后,歐洲的防務主要靠北約與美軍基地,有美國人出錢出人保護,歐洲能把大量的防務經費節省下來,但這節約下來的錢不是用于生產性的減稅與經濟發展,而是用于分配性的、純消費性的福利支出。福利主義既損害經濟效率與經濟穩定性,也扼殺防衛能力與防衛意愿,令歐洲成為“薄弱環節”。
對福利主義的態度,歐美很不一樣。雖然這些年來美國左轉了不少,民主黨政府推出了奧巴馬醫保,但“福利社會”,在推崇個人責任的美國大體上還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早已是不言自明的褒義詞,是一邊倒的政治正確了。福利主義侵蝕個人責任。雖然美國也有“占領華爾街”運動,但美國好在還有茶黨,歐洲只有司空見慣的公營部門罷工與反緊縮游行了。
以上只是福利主義的病理切片,讓大家有個直觀感受。即將奉上福利主義的解剖結構,讓大家從多個角度逐一品鑒。下文將闡明一個核心觀點:福利有易發難收的特性,幾乎只能加不能減,有內在的不可持續性與毀滅性;福利主義是里子的腐朽,恐怖主義是淺表的病癥,物必自腐而后蟲生,福利主義極有可能導致一個文明的毀滅與終結。這似乎有些聳人聽聞?
財富再分配
說到福利社會的基本特征,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會是高稅收、高福利,也就是財富再分配。福利主義說到底是平等主義的一種表現型,所謂結果平等,是通過對收入與財富的再分配得以實現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批評是福利主義侵犯產權與自由,懲罰勤奮,獎勵懶惰,消解個人責任,鼓勵不勞而獲,損害經濟效率。這是老生常談了。
但福利主義者會說,讓人人享受基本的福利與保障,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養不起孩子與養不起老,人人幸福安康,這樣的福利社會豈不是人間樂土,犧牲一些效率又如何?聽起來也有道理。
問題在于,從進化博弈論的角度看,福利與保障不屬于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ESS指的是一個種群的大部分成員采取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