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幽靈
寨卡卻像幽靈似的從巴西蔓延到了幾乎所有拉美國家,給患者造成神經系統損傷、新生兒小頭畸形等嚴重后果。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又是如何傳播的呢?
責任編輯:朱力遠
目前巴西全國已經出現了數千名這種小頭畸形的新生兒病例,并且數量還在不斷攀升。
幾十年來,寨卡病毒一直顯得溫和而“低調”,幾乎鮮為人知。然而在過去幾個月間,寨卡卻像幽靈似的從巴西蔓延到了幾乎所有拉美國家,給患者造成神經系統損傷、新生兒小頭畸形等嚴重后果。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又是如何傳播的呢?
1947年,非洲的維多利亞湖湖畔,烏干達病毒研究所(該所當時的名稱為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把一只裝在籠子里的猴子放在了研究所附近的一座叢林里。他們希望用這只猴子作為“哨兵”,來監控這個地區黃熱病的傳播情況。這只猴子在4月18日出現了發熱癥狀。通過把猴子的血清接種到小鼠上進行實驗,科學家發現導致猴子發熱的病原體是一種病毒,但并不是黃熱病病毒。第二年的1月,同一批科學家又在這座叢林里的蚊子體內分離到了這種未知的病毒。他們用了這座叢林的名字來給這種新病毒命名:寨卡。
“低調”數十年
從發現的那一天起,寨卡病毒就一直顯得相當“低調”。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這種病毒只會對小鼠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產生損傷,對其它實驗動物(包括猴子)似乎并沒有什么嚴重的不良影響,檢出寨卡病毒抗體的6名烏干達當地人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疾病的癥狀(檢出病毒抗體意味著這些人曾被寨卡病毒感染過)。
在隨后的幾十年間,除了為數不多的普通人感染病例之外,還曾有科學家為了進行研究把寨卡病毒注入自己的體內,也有科學家在實驗室工作時被寨卡病毒意外感染,但這些被感染者的臨床表現都非常溫和,主要包括出皮疹、發低燒和關節痛等癥狀,并且通常都在很短時間內就恢復了健康。這種“低調”使醫學研究者和各國的疾病防控機構對寨卡病毒沒有投入過多的關注。截止到2007年,雖然在很多非洲和亞洲國家的人群中都曾檢出過寨卡病毒的抗體,但真正確認的感染病例(也就是在病人體內檢測到病毒的病例)卻只有14例。
這種“低調”在2007年被打破。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部分居民出現了出皮疹、關節痛等癥狀,在對這些病人的血液進行檢查時科學家檢出了寨卡病毒,確認的病例達到了49例。2013-2014年間,同樣位于太平洋上的法屬波利尼西亞迎來了一次更大程度的爆發,疑似病例的數量超過了8000例,通過檢測確認的有接近400例。
&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