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的“難度” 民政部回應:倡導家庭成員合葬,非強制執行
如何安葬親人,是一道關于道別方式的人性選擇題。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盧世博
節地生態安葬,在中國始終處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從土葬到火葬是一場革命,從火葬到生態安葬也是一場革命。
民政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是節地生態安葬一種方式,只是倡導,而非強制。
“如果有來世,我選擇做棵樹,繼續在母親的哺育下成長。”近日,著名傳媒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發表網文《執意樹葬的母親》,引起人們對生態葬的關注。
生態葬是指遺體火化后,通過“草坪葬”“海葬”“樹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處理骨灰。范以錦說,作為農村婦女,母親臨終執意樹葬,“這與她掃盲之后,學習了一些新知識有關”。
樹葬聽上去很美,其實是把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盒,深埋地底以化作肥料,滋養樹干慢慢長大。
范以錦母親2016年3月12日逝世,生前交代在植樹節這天進行樹葬,但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因為“爆滿”,廣州早于2012年停止樹葬。
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全國首個推行綠色殯葬文件:《關于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首次提出“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再次將生態葬推向公眾視野。
民政部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意見》屬于倡導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也是一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只會倡導,而非強制。
據民政部介紹,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安葬率達65.8%,“國家資源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呼吁生態葬也顯得迫在眉睫。
民政部坦言,“節地生態安葬始終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與道別有關的選擇題
如何安葬親人,是一道關于道別方式的人性選擇題。
苦等一年半,陳敏終于在廣東東莞茶園山公墓為姐姐陳泳樹葬。
2015年10月29日,陳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從她指縫間緩緩滑落,流入專門用來樹葬的環保骨灰盒,仿佛是姐姐在跟自己道別。
作為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壯族,老家有山有地,按照習俗,回家土葬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陳敏做出了讓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