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資本追捧,萬億蠻荒待墾養老醫療:距離很近,困擾很多

和《桃姐》里香港的養老故事仿佛,中國內地的40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亟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但無論是政策配套,還是市場理念,中國都尚未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向凱 楊安娜

泰康之家·申園,為全護理老人提供的醫療照護樣板間,建立養醫結合的機構,在中國依然面臨政策和市場的重重障礙。(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圖)

和《桃姐》里香港的養老故事仿佛,中國內地的40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亟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但無論是政策配套,還是市場理念,中國都尚未做好準備。

紀錄片《話說長江》的撰稿人陳漢元80歲了。十年前,他被診斷出帕金森癥。“每次摔倒沒人扶我起來的時候,我就安慰自己,多躺一會兒。”

女兒在國外,他只身一人住養老院。每次通越洋電話,他總是報喜不報憂。2015年10月,他在養老院休克過一次,差點丟了性命。

像陳漢元這樣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全國共有4000萬。“單人房5000,雙人房4000,如果是3-5人間3500,一個月尿片要500吧,看用什么牌子;陪診費?看你挑什么檔次的。”電影《桃姐》里香港的養老故事,現在正在中國內地上演。

上海是國內最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上海靜安區日月星養老院院長虞民明對此深有體會。八年前,虞民明涉足養老行業時,養老院還停留在“只管吃住”的階段。如今,老人更在意養老機構是否擁有方便而充分的醫療服務。

2016年3月,開業一年多,日月星養老院入住率就達到了83.2%,“不少家屬都是沖著有內設醫療機構來的”。

4000萬老人的醫療需求,正倒逼養老服務業做出根本性改革,整合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醫養結合”概念,被政府重要文件頻頻提及——

2013年9月和11月,國務院相繼出臺35號文和40號文,鼓勵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

2015年11月,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發文,給出了“醫養結合”的時間表——到2020年,所有養老機構能以不同形式為住養老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醫養結合”,政策落地時,卻仍有重重阻礙需要突破。

養老機構“攀醫難”?

“看病的地方養不了老,養老的地方看不了病”,這是養老服務的現實困境。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只有4萬多家養老機構,養老床位總數不到600萬張。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養老機構,只占約20%。專業養老機構床位有限,不少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長期占用醫院床位,形成醫療資源錯置局面。

不過,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參政議政部的一份提案,卻直指養老機構“攀醫難”的問題。部分省市規定,養老機構必須有100-200張床位、聘請專業醫師、護士等提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