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長江
2016年伊始,長江重新成為國家頂層設計關注的關鍵詞,而這一關鍵詞的釋義,已非以往的“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等,而是“修復生態”。這是一個歷史性轉變,這也可能是長江最后的救贖。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向凱 楊安娜
環保部:長江流域開發與生態安全格局、產業規模擴張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尖銳,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
2016年伊始,長江重新成為國家頂層設計關注的關鍵詞,而這一關鍵詞的釋義,已非以往的“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等,而是“修復生態”。這是一個歷史性轉變,這也可能是長江最后的救贖。
當全國政協委員陳平平于2015年初完成這份“建設長江經濟帶勿忘水資源保護”的提案時,并沒有想到國家對長江的頂層設計會在一年之后反轉。而彼時,她感到多少有些不太合時宜。
“我的提案跟當時的大環境不太相符。當時關于長江問題的大環境就是大建設、大發展,這樣的熱情很高漲。”這位中科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是時,《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于2014年9月25日發布,提法多是“依托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等。
國務院支持文件出臺后,沿江省份紛紛開始制定各自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以湖北省為例:國務院指導意見公布后,“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隨即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于2014年11月初起草完成,并在次年6月發布。其中包括實施一批新的重大項目。
轉折發生在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發展定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從李冰治水時期,到當前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利設施,變化的是對長江流域的利用方式——從灌溉為主,服務農業;到發電為主,服務工業。時至今日,這條6300公里的黃金水道依然是國家經濟的“重心所在”,長江流域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而由于承載了過大的經濟體量,人們對長江的掠奪數倍于以往,母親河已難再支撐。
“大保護”基調的確定使得長江站在歷史變革點上,相關動作接踵而至。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而在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長江保護更是成為高頻詞,并將編制實施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列入2016年環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長江”亦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這樣的變革來臨后,我們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法律實踐有了希望,感覺底氣更足了。讓我們覺得自己對長江的憂慮和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