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攻堅:減了多少稅?

不是所有企業都減稅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曉杰

財政部向國務院立了“軍令狀”,今年必須完成建筑安裝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營改增試點。(CFP/圖)

建筑安裝業:若不改變商業模式,法律風險大增。未來或許會崛起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專業集中采購。

地產業:減稅力度大,土地成本可以抵扣增值稅,但房地產增值稅與土地增值稅還會并存。

金融業:貸款利息收入仍要按照6%的稅率來征收增值稅,外加一些租金、設備等少量進項抵扣。

中國的營業稅發票即將成為歷史。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全面實施營改增,并且給出了具體時間表。5月1日,最后四大行業——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全部進入營改增試點范圍。

增值稅與營業稅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僅對生產鏈條上增值的部分征稅。營業稅的弊端是重復征稅,會阻礙專業化分工、服務業發展以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按國務院規劃,營改增本應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全面完成,但這一目標最終未能達成。財政部長樓繼偉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表示,去年沒有“力爭”下來,一是情況太復雜,另外去年財政收入情況也不太好。今年財政部則向國務院立了“軍令狀”,必須完成。

看似平靜的2015年實際上是攻堅克難的一年。四大新增試點行業不僅規模龐大——涉及納稅人960萬戶,年營業稅規模約1.9萬億,占原營業稅總收入比例約80%。而且復雜情況空前,房地產和金融業的增值稅征收均為世界性難題。

3月24日,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公布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配套政策文件(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這是一份經過“精心計算”過的改革方案,在為企業減輕稅負的同時,還考慮了財政承受能力,以及能否起到鼓勵投資的效果等。

同時,也有財稅專家提醒,目前營改增主要解決的是歷史遺留問題,因此方案提出的一些過渡性措施周期不短,單一稅率等長遠目標也還沒有實現。距離真正實現營改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先裝上輪子跑起來”

這次全面營改增與前幾次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把“補丁”打在了前面。

中國現行的稅制框架是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時形成的,當時為了平衡央地財力分配,犧牲了稅制規范,將本應統統實行增值稅方案的商品、勞務、服務業一切兩半,把增值稅的適用范圍只限制在商品范圍內,勞務和服務業仍保留營業稅制。其中,增值稅由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75∶25),營業稅全部留給地方。

隨后,中國的稅制逐步完善,到了2009年,營業稅成為“歷史遺留問題”。經過幾年籌備,2012年第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