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現金流,就可以證券化了” 把電影票當“股票”炒
2016年初,《葉問3》和《美人魚》兩部高票房影片都用了這樣的手法,即一家公司成立針對該電影的基金,其他公司以認購基金的方式來投資。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紀曉雨 謝菲
電影《葉問3》假票房事件揭開了資本操弄電影業的幕布,背后是如火如荼的電影投資行業現場。
2016年初,《葉問3》和《美人魚》兩部高票房影片都用了這樣的手法,即一家公司成立針對該電影的基金,其他公司以認購基金的方式來投資。
還有抵押融資的玩法,即將一部電影的版權通過某交易平臺公開掛牌做抵押融資,投資人獲得固定分紅以及升值收益,最終由發行方或制作方再以高于抵押的價格將版權回購。
除了單部電影,整個影院也可以證券化。以大地影院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向華寶信托借入11.3億信托貸款,年利率7厘,期限3年,質押資產為“借款人所經營80家電影院之未來部分票房收入”。
2016年3月31日,上海的一家線下理財平臺金鹿財行爆發兌付危機,數百名投資者聚集在其總部要求兌付資金。金鹿財行的成立與上??炻辜瘓F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后者在官網中稱金鹿財行為“戰略合作伙伴”。
快鹿集團正是3月爆發電影《葉問3》假票房事件的幕后投資操盤者。金鹿財行最早被爆出“龐氏騙局”一說是在《葉問3》籌資之前,消息很快被刪帖。繼而在《葉問3》斂財算盤失敗后,金鹿財行出現了資金鏈斷裂。這不得不令人懷疑《葉問3》本是彌補資金缺口的辦法,在失敗后,卻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起事件揭開了資本操弄電影業的幕布。在這張幕布背后,是如火如荼的新興行業現場——電影投資已成為2016年初金融圈的高頻詞匯。
2012-2015年的年度國產片最高票房,從《人在囧途之泰囧》的12億跳升到《捉妖記》的24億,全國當年總票房四年間從100億飆升至400億——每年增長100億的行業膨脹速度全球罕見。
資本逐利,金融領域的錢和人自然也跟來了這里。
資本游入電影圈
一部電影誕生于這樣一個產業鏈條:投資方——制片人——導演、演員組——發行方——院線——觀眾。從前,這幾類角色均由電影業內的公司或團隊執行。隨著行業的持續向好,金融資本游入這一領域時,首先進入的就是“投資方”的角色。
五年,電影市場膨脹五倍,投資方、制片方等參與者的數量也相應激增。傳統上,電影的投資方大多由一兩家電影公司擔任。如今,投資方的數量開始增多,令電影圈感到陌生的公司開始大量介入,而他們大多具有金融背景。
李立是一位在證券公司做投行業務的負責人,熟悉電影投資。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投資一個電影項目可以經過多輪溢價,處于籌備的不同階段,價位不同。剛有劇本的時候最便宜,臨近上映時最貴,因為馬上可以收錢了。
“就像投資一家公司,”他說,“在劇本階段,相當于天使投資,最便宜,風險也最大;臨近上映,類似于明天就要IPO(首次上市公開募股)了,當然最貴。”投資過程中也可以“接盤”,比如投了天使輪的不想跟到最后、想在A輪時退出,那就有人接盤、有人退出。
在金融投資中,電影產業基金是一股重要力量。一位業內人士說,2000年以后就有類似電影基金的產生,但到2010年以后才開始蓬勃發展。
單個電影基金的體量動輒上億,都是機構來買,尚未向個人投資者放開。李立介紹,基金的募資完成在選擇電影項目之前,“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