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大躍進”? “井噴”之后,中國智庫還缺啥
“中辦、國辦發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機構——從中央部委到各個地方政府,還有企業、高校、媒體,都成立了智庫?!?br />
“以前碰到領導,聽說我在做智庫,會說‘這個很好啊,你們好好干吧’,現在會說,‘正好我們有一個事,你們能不能和我們合作研究?’”
“很多項目來了之后,靠網絡中的專家來完成研究,今天找這個,明天找那個,那你不就變成一個中介機構了嗎?”
“缺乏必要的信息數據資料,是制約智庫研究質量的最大因素之一?!?/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10月22日,北京,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發布現場。調查顯示,與2014年相比,兩國受訪者間的好感度仍然處于低位,在領土、歷史等敏感問題上存在分歧。圖為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右二),日本民間智庫“言論NPO”創始人工藤泰志(左二)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右一)在現場。
“中辦、國辦發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機構——從中央部委到各個地方政府,還有企業、高校、媒體,都成立了智庫。”
“以前碰到領導,聽說我在做智庫,會說‘這個很好啊,你們好好干吧’,現在會說,‘正好我們有一個事,你們能不能和我們合作研究?’”
“很多項目來了之后,靠網絡中的專家來完成研究,今天找這個,明天找那個,那你不就變成一個中介機構了嗎?”
“缺乏必要的信息數據資料,是制約智庫研究質量的最大因素之一。”
“以往出去應酬,見到同學和領導,我說自己做智庫,有人以為是我穿的什么褲子;現在出去我說我是搞智庫的,人家會問我做的是什么課題。”
曾在有7年歷史的“南方民間智庫”當了5年執行秘書長的藍云,最近介紹自己時,終于不用再向人解釋“制褲”和“智庫”了。
“智庫”是什么?關于它的定義中往往會出現這樣幾個關鍵詞組:研究公共政策、影響政府決策、公益導向、社會責任、獨立、專業、非營利。被引為國外典范的是美國蘭德公司,它擁有一大批頂尖的軍事和公共政策人才,因為準確預測中國1950年出兵朝鮮而聲名鵲起。
無論從哪個層面,在中國,“智庫”都是一個含義豐富的切片。“中國民間智庫的興起,代表了中國的決策研究系統在走向開放,走向透明。社會智庫本身的機制靈活,如果運作比較好,是未來中國智庫發展的方向。如果能走向國際化,到世界各地開分社,對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很有幫助。”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李剛說。
“智庫”井噴
智庫在國內的大面積升溫始于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當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示,要建設中國特色智庫,適度超前,服務決策。
“這對中國各類智庫都是宏觀利好”,現在擔任南方輿情研究院秘書長的藍云分析,這是第一次以最高領導正式號召的方式,肯定了“智庫”這類機構的存在。他還回憶,2014年,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曾專門派專家組到南方民間智庫調研,調研參觀的人問的事情大體一致:你這個東西是怎么來的?你怎么生存?你起到什么價值?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這份文件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下了這樣的定義: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會智庫秘書長這樣對南方周末記者描述自己眼中的智庫熱:“中辦、國辦發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機構——從中央部委到各個地方政府,還有企業、高校、媒體,都成立了智庫,原來政府內部的政策研究機構、各個公司的研究院也被賦予了智庫職能。一些企業和機構的智庫,什么都沒干,也要成立了在那里放著,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研究院、研究所、咨詢公司,都可以成為智庫。一些咨詢公司和研究院也在機構介紹里加上了“智庫”的新標簽,許多高校也陸續與政府合作,開辦某一領域的研究院,為政府提供智庫服務。
新成立的智庫太多,“首家”這個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易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