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銀行行長文遠華: “上市沖刺”是為了倒逼銀行轉型
許多機構投資者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市場這么爛,你這時候跑來做什么?”我們希望通過上市建立起一套市場化約束機制,倒逼這家銀行從管理模式到市場觀念上的進步。
責任編輯:顧策
天津銀行行長文遠華
許多機構投資者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市場這么爛,你這時候跑來做什么?”我們希望通過上市建立起一套市場化約束機制,倒逼這家銀行從管理模式到市場觀念上的進步。
至少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改革和轉型都將是整個銀行業所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做什么事都首先需要有人,而引入人才需要合理的機制,機制背后則是企業內部的觀念與文化——這是個環環相扣的鏈條,需要一步步來打通它。
2016年3月30日,在H股同日掛牌上市的天津銀行和浙商銀行在港股指數上漲逾2%的情況下,盤中一度跌破發行價。而在此前的招股結果顯示,天津銀行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認購比例僅為7.76%,最終以近招股價下限7.39元定價。
對于剛剛經歷了股災沖刺和離岸匯率大幅動蕩的H股市場而言,此刻顯然并非商業銀行們的上市良機:從去年12月份至今,包括天津銀行在內的5家國內銀行在H股上市期間,均出現認購不足及以發行價下限上市的情況。
從上市銀行們所公布的財務數據和招股資料來看,給資本市場帶來的“驚嚇”遠大于“驚喜”:大幅放緩的利潤增長、不斷攀升的不良貸款比例,乃至內部管理的混亂無序,都令市場投資者對新上市銀行們的未來產生了種種疑慮。
在天津銀行的H股上市文件中,關于“風險因素”的闡釋長達三十余頁,數十項對銀行經營可能帶來“重大不利影響”的風險因素,囊括了從宏觀經濟下滑到企業內部管理失控等諸多方面,堪稱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大全”。
面對宏觀經濟下滑、資本市場動蕩且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尚未實現轉型的情況下,諸如天津銀行這樣的國內商業銀行們,為什么要冒著“自曝其短”的市場風險,向港股市場發起“上市沖刺”?
面對市場各方的猜測與質疑,2014年11月就任天津銀行行長的文遠華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獨家專訪,全面闡釋了天津銀行H股上市背后的“轉型邏輯”。
南方周末:從上市前后的市場反饋和我們前期的調查了解來看,目前的香港H股市場并不是一個適合商業銀行上市融資的時機,天津銀行此次上市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文遠華:其實這也是我們此次上市路演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問我的第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