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里的鴉片戰爭

創造“鴉片戰爭”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目的是諷刺英國政府的不道德行為。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清末鴉片館里吸食鴉片的婦女。在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看來,英國人也對鴉片戰爭懷有深深的內疚,內疚有時讓人道歉,有時讓人自辯,英國人選擇了后者。(CFP/圖)

創造“鴉片戰爭”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目的是諷刺英國政府的不道德行為。

“對英國人來講,這是國恥,是我們最不應做的事。”撰寫《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 Lovell)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常因這場戰爭而愧疚,同時又努力保持冷靜。2016年3、4月間,在《鴉片戰爭》中文版推出半年多后,藍詩玲來到中國,這不是她第一次來華。

中國歷史學家茅海建在2007年曾邀請藍詩玲到北京大學做了三四個月訪問學者。她與很多中國近代史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一邊閱讀茅海建的名作《天朝的崩潰》,一邊去圖書館、檔案館搜集資料。

《天朝的崩潰》中的幾處細節,令藍詩玲印象深刻。書中寫到的三元里抗英,使她發覺,清朝并不是統一的整體。這本書總結道,奮起反抗的民眾意在保衛家園,“而不是投身于一場保衛祖國的戰爭”。

在另一個故事中,伯麥、義律等英國將領遭遇臺風,流落小島,花了一大筆錢請村民送他們回澳門。村民們并不關心戰爭,倘使他們把這些外貌特征明顯的“番鬼”送交官府,鴉片戰爭可能結局大變。

回國后,藍詩玲開始搜集英文資料。經過兩三年撰寫,《鴉片戰爭》于2011年1月定稿,當年夏天出版。很多英國讀者反饋,自己原來不了解鴉片戰爭。藍詩玲發現,英國人更關心大英帝國在印度、中東、非洲的行為,他們的遺忘與中國人的牢記對比鮮明。因鴉片戰爭,西方產生“黃禍論”,中國人則開始反省自身的“民族病”——鴉片戰爭從清政府眼中不起眼的“邊釁”,逐漸轉變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悲慘開端”。

藍詩玲起初在劍橋大學學習歷史。其間,因為短暫學習自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的中國歷史,她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產生興趣,決定轉系。

大學三年級,藍詩玲如愿轉去中文系。從那時算起,她對中國的興趣已經超過20年。她的普通話發音標準,用詞不確定,隨時查問訂正。談起中國,她口中不時蹦出“國內”這個詞,似乎在用中國人的方式思考。1997年,藍詩玲第一次來中國,到南京大學的中美中心學習一年。那時她剛從劍橋大學本科畢業,歷史、中文各讀兩年。

在中美中心,藍詩玲遇見了歷史學家高華。高華跟藍詩玲談中國在1949年前后的變化,1980年代的“文化熱”等話題,是第一個向她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化的中國老師。藍詩玲用中文撰寫畢業論文,題目是19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高華擔任導師,為她介紹了很多一手、二手資料,以及研究途徑?;赜x研究生,藍詩玲選擇的題目相近,但研究范圍擴大到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

經過劍橋大學的碩士、博士、博士后階段,藍詩玲赴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