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有“毒”,誰之過 常州學校污染事件全掃描
看起來責任十分明顯,但一個荒誕的事實是,除了常隆化工偷排廢水違反環保法,似乎沒有任何一方需要為此事埋單。常外事件背后,責任追究困難,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式土壤危機的制度困境。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向凱
常外的家長們在學校外聚集,發出“救救孩子”的抗議。
企業劣跡斑斑,修復措施失當,“毒地”之旁建學校,利益考量多于安全,常外事件背后,責任追究困難,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式土壤危機的制度困境。
2016年4月19日凌晨,在“2015常外新生家長”的QQ群里敲下又一行回復后,陳恕呆坐在閃爍的屏幕前,熱淚盈眶,“這些孩子,或許有希望了。”
陳恕的兒子是常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常外)七年級學生。2016年1月,在新校區上了四個月課后,一向健康的兒子突然被診斷出淋巴結節。
“至少493名初中生群體性身體異樣”——持續報道半年之久后,常外污染事件因為央視報道,在最近一周,成為舉國關注的大事。
4月18日,教育部表示,已啟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機制,由國家督學牽頭赴當地進行專項督導。環保部亦稱,將成立聯合調查組。
“環保部的調查組已于今天中午到達。”4月19日,常州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雖然常州市政府在4月17日的公開信中表態歡迎媒體采訪監督,但當天,南方周末記者依然碰了壁,他們婉拒了采訪。
缺乏環境健康評估
4月18日,位于常外北側的常隆化工原址,地塊四周已砌起了約3米高的圍墻。圍墻內,一臺挖土機正在作業,高土堆上種了十來棵樹。
距離“毒地”不遠處,嶄新的住宅區和學校已將其包圍。站在常外校園內,時有刺鼻的氣味飄來。
新校區投入使用后,常隆地塊從2014年3月開始的修復工程仍在進行。全校師生一直被空氣中散發的古怪異味所籠罩。
根據常州市衛計委組織成立的醫學專家組提供的數據,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點,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的有133人。
學校請來的醫學專家表示,白細胞數和甲狀腺相關癥狀,和學生的飲食、精神壓力有關,同時也提醒手機和電腦放射線對孩子的影響。
陳恕對這些說法將信將疑。和其他家長一樣,獨生子的一切飲食、作息,她都格外小心。兒子平時學習純粹靠興趣,并沒有施加太多壓力,而學校更是禁止孩子帶手機等電子設備進校。
和陳恕一樣,更多家長將矛頭指向了學校對面的“毒地”。&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