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地名大清查“讓每個地名成為一部百科全書”
“二普除了查清一個地方的名稱、坐標等基本屬性,更注重地名的來歷與演變,這正是地名最寶貴的信息,是地名文化底蘊的體現?!?/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斌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羽婷
湖北省襄陽市,由某發展商開發的溫哥華1792樓盤。
“二普除了查清一個地方的名稱、坐標等基本屬性,更注重地名的來歷與演變,這正是地名最寶貴的信息,是地名文化底蘊的體現。”
“你說哪條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區我可沒聽說過。”聽了乘客說的目的地,出租車司機就一通抱怨:“你說好好的小區,干嗎非得起個洋名?”
2016年4月10日《人民日報》一篇文章提到,國內許多城市都散布著“洋地名”,“曼哈頓”“泰晤士”扎堆出現,“維也納”和“地中海”也層出不窮。
然而這些“洋地名”很快將不復存在,一場聲勢浩大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國推進。2016年3月22日,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將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并加強地名文化保護。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一個耳熟能詳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名,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它背后有哪些掌故?本次全國地名普查到底要查什么?
“你們經濟發展得很好, 但是地名不要改”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其實早就開始了,它由國務院統一部署,于2014年7月1日啟動,至2018年6月30日結束,歷時四年。
關于為什么要做地名普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2014年4月時解釋:“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地名數據不新、不全、不準。”廣東省和廣州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專家組成員程新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前使用的地名數據,基本以第一次地名普查(簡稱‘一普’)的資料為基礎,屬性信息未能與時俱進。”
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第二次地名普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工作,第二階段是完成普查和檢查驗收工作,第三階段是成果上報。目前正處于第二階段。
“按照進度安排,2015年,北京市完成了年度地名普查外業調查任務。”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在回復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2016年,北京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工作重心全面轉入區級層面,正在按照計劃有序推進地名普查工作。”
為了配合地名普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專門設置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微信公眾號,里面除了發布各地地名普查的工作動態外,還會登載有關地名文化的報道,比如今年清明節期間,該公號發的文章就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兒呢?
南方周末記者用“地名+普查”關鍵詞查詢后發現,許多地方也依照民政部的模式建立了各地區的地名普查微信公眾號,比如包頭市、銅川市、貴陽市、和碩縣、山西省等等都建了公號。這些公號的頭像非常統一,都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