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景區大門,就不再烏托邦烏鎮的當代藝術實驗
在行為藝術《向下運動》里,藝術家厲檳源要當眾“瓦解”兩千六百多塊磚砌成的梁柱。他很快發現,這個任務難以完成。敲完幾塊磚,他就敲不動了。那些青磚來自烏鎮的老建筑,質地堅硬。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潘婷婷
英國藝術家理查德﹒迪肯在烏鎮藝術節現場。他的抽象雕塑作品《我記得(二)》由不銹鋼金屬和木制薄板材料構成,具有魔幻的視覺效果。
在行為藝術《向下運動》里,藝術家厲檳源要當眾“瓦解”兩千六百多塊磚砌成的梁柱。他很快發現,這個任務難以完成。敲完幾塊磚,他就敲不動了。那些青磚來自烏鎮的老建筑,質地堅硬。工人們盡心盡力,也許用了過多水泥,把梁柱修建得格外結實。
“敲到第二塊的時候,我就感覺到不對。”厲檳源半開玩笑地回憶,“當時就想,找一個工人來完成,我這個‘出場費’都給他,只要他能敲完。”
梁柱高3米,截面1米見方,厲檳源獨自在頂端,用一把錘子不斷敲擊腳下的梁柱,碎石飛濺。他表情平靜,時而坐下,時而弓背蹲起,仿佛在探求最合適發力的姿勢,又像基座上端的活體雕塑作品。有些石塊越過了細繩圈起的安全區,在展廳門口探頭觀看的女人,用手護住身旁孩子的頭頂。
“敲不動的時候我自己就特別想大笑。”厲檳源覺得,他給自己出了一道特別大的難題,滑稽,卻無能為力,“你在那里敲,觀眾有很多是幸災樂禍的樣子”。
《向下運動》為“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而實施,厲檳源在計劃中寫道:“我用體力完全地把柱體消解成廢墟。而我通過身體運動消除障礙來改變身體的物理空間又重新回到地面。行為結束。”
敲擊兩個多小時后,厲檳源終止計劃,從柱子上爬了下來。柱體只被瓦解了大約十分之一,變矮了一點,兀自聳立,與地上的碎石塊與視頻記錄一同保留在展廳當中。“行為變成了行為加裝置,也挺不錯。”策展人王曉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行為藝術的一個魅力,就在于不可預計性。”
3月27日,在厲檳源努力“向下運動”時,“烏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