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有沒有讓國軍變得更現代
抗戰時期的國軍是誰的子弟?他們的平均年齡多大、薪俸幾何?他們被如何訓練成軍人,在軍中的機會如何?
責任編輯:袁蕾
1942年初開赴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抗戰時期的國軍是誰的子弟?他們的平均年齡多大、薪俸幾何?他們被如何訓練成軍人,在軍中的機會如何?新近出版的《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一書中,臺灣學者張瑞德對這些問題一一給出實證性研究。此書是張瑞德舊作《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的升級版。1986年國軍子弟張瑞德獲博士學位后應召入伍,被分配到臺灣一所史政機構,擔任少尉史政官。這個職位讓他得見一份1949年之前的官佐名單及《資績薄》。因為這份意外撞見的珍貴史料,“稍加翻閱,即判為珍寶”張瑞德就此將研究方向調整為軍事史。當時,西方的“新軍事史”研究方興未艾。張瑞德受其啟發,將軍隊看作社會的一個子系統,研究軍隊的人從哪里來,來了以后怎樣變成一個軍人,離開軍隊以后,到哪里去。他所使用的史料除了前述國軍官佐名單、《資績薄》,還包括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收藏的國軍回憶記錄、重要將領言論集及民國時期的軍事出版物,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對軍中人物所做的口述歷史訪談。檔案提供骨架,口述歷史材料則讓張瑞德的研究充滿有趣的細節。
抗戰期間,國軍師級以上軍官大致有5個來源:黃埔軍校、陸軍大學校、保定軍校、地方軍校及行伍、歸國留學生。今天大名鼎鼎的黃埔系在這五大派系中并不居于顯要位置。戰前,師長到各路軍總司令基本被保定軍校、地方軍校畢業生及行伍出身者包攬。各路軍總司令中無一人出身黃埔,出身黃埔的師長、軍長也僅占這一級軍官的1/10。到了1944年,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一級軍銜,“保定幫”仍占絕對優勢;集團軍正副總司令一級;“保定幫”保持微弱優勢;到師長一級,出身黃埔者已超出出身保定軍校者27%。
民國戰爭頻仍,軍官升遷容易,常是一戰一升官,少年得志者不在少數。雖然軍中銓敘制度1934年即已建立,但同學、同鄉等人際網絡仍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國軍的任免、升遷。中央軍中陳誠、湯恩伯、胡宗南各有各的班底,閻錫山的晉軍中流傳“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挎”;何鍵的湘軍則是“非醴勿視,非醴勿聽,非醴勿用”。(閻錫山是山西五臺人,何鍵是湖南醴陵人)抗戰到來,這些軍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所使用的戰法還是江西剿匪時期的;他們沒有可靠的后勤保障、沒有現代意義的參謀班底;他們所帶領的士兵90%以上是文盲,科盲幾占100%,教會一個普通士兵認識阿拉伯數字和米尺各需要兩到三星期,教會射擊,則需要兩到三個月……
抗戰之前,軍官一度是中國青年的理想職業之一。據一項針對清華學校高三到大一學生的職業傾向調查報告,當時學生的理想職業列表中,“軍官”的排名在醫生、律師、官吏之前九一八事變之后,國軍實行“國難餉章”,薪餉稍減,中校的年收入仍比四川農村擁有百畝以上土地的地主多,即使上等兵的收入,也和耕地50畝以上的半自耕農相當。但到了抗戰中后期,通貨膨脹讓軍人的實際薪俸急劇縮水。到了1944年,一個二等兵的月薪只能買3到4包劣質香煙;1946年,國軍上將何成濬退伍,領導的退役金僅值兩條香煙。
南方周末:一本考證扎實的學術著作,為什么取《山河動》這么感性的名字?
張瑞德:那時候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后,可是士兵士氣高漲,氣動山河。
南方周末:抗戰初期國民黨高層悲觀情緒嚴重,為什么士兵的士氣反而高?
張瑞德:那場仗實力太懸殊。士兵深受其害,日本人的暴行激發了他們的反日情緒。只不過那種反日情緒是不是民族主義的,現在學界有爭議。其實老百姓那個時候并沒有國家的概念。我看過一個材料,抗戰時調查四川的一些工人或學徒,問他們知不知道國家的名字是什么、領袖是誰、國旗和國歌各是什么,知不知道中國在跟誰打仗——很多人答不上來。
南方周末:書中提到的抗戰時期國軍士兵的受教育程度,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當時國軍對士兵的訓練似乎主要是軍事方面,不重視文化課?
張瑞德:文化課比較少。我看過當時的一些士兵讀本,前面幾頁大概是國旗、孫中山像、蔣介石像……既是識字教育,也是政治教育。國民黨在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但沒有像共產黨那樣特別重視,所以效果很不一樣。
南方周末:書中提到黃埔系是在抗戰中崛起的??箲鹬?,師以上將領大多出自保定軍校。這兩所軍校提供的教育有何不同?
張瑞德:以前我們認為黃埔取代保定,就是軍事現代化,可是我覺得不一定“知識就是力量”,有的時候力量會決定知識。官大學問大,黃埔當權以后,由黃埔來界定歷史怎樣書寫。其實就作戰能力來說,保定不一定輸給黃埔。就好像近代的衛生行政主管單位都是被西醫把持,所以我們看1930年代的禁書目錄,中醫的書也被查禁,還有算命的。國民黨政權是一個現代主義式的政權,符合現代主義的價值觀念,它才要。
南方周末:書中提到1934年軍事委員會成立銓敘廳,專辦海陸空三軍尉級軍官任免,但其實軍中人事仍在很大程度上被學緣、地緣之類的因素所左右,銓敘廳的作用一直沒落到實處是嗎?
張瑞德:后來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箲饎倮?,軍事委員會撤銷變成國防部,那個時候人事銓敘漸上軌道。我看了一個材料,國共內戰時期,西方媒體評價說,中國人事最上軌道的部門有兩個,第一個海關,第二個軍隊。臺灣是有所謂的候選人名冊。有一個子空位出來,底下幕僚會列出候選人名單,讓主官去勾。所以很多1949年有些將軍到臺灣來以后,反而降級了,因為他原來將軍的頭銜是沒有經過銓敘的,到臺灣經過銓敘,就不承認他的資格了。
南方周末:所以國民黨所追求現代主義的治理方式還是在緩慢推進是吧?盡管抗戰中銓敘廳沒發揮作用,戰后它的制度效力開始顯現了。
張瑞德:這是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中國近代的軍事化、現代化,從清末以來就用了外國顧問。每一個顧問都提出很多建議,可是他們共同方法是希望能夠把中國軍隊打造成像德國的軍隊,或是像美國的軍隊。所謂軍事現代化有幾個特征:強調供給、火力,越符合這個標準的,就越現代化。這個標準現在被西方學界批判反省的很慘。為什么美國軍隊那么強,他還在越戰當中失???國共內戰的時候,國民黨的武器裝備也比共產黨更像美國的軍隊,他為什么失???對不對,所有現在就有很多檢討西方軍隊基本假設??墒欠浅S腥さ氖?,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自己也相信這個標準,這就是所謂的“軍事東方主義(Military doctrine of the East)”。國民黨相信這一套,所以它忽略掉很多東西,而那些東西剛好是共產黨軍隊所拿手的,比如軍民關系、群眾關系,組織動員……
南方周末:中共的這些做法無非是想整個社會動員起來去支撐當時的戰爭,這跟西方的“總體戰”有什么不同?
張瑞德:共產黨的辦法等于“土法煉鋼”,國民黨沒有土法煉鋼這一部分,他全面的學西方,可是學西方的你要有配套措施,對不對?越是總體戰越需要配套措施,國民黨缺乏那些條件,又去學西方的那一套,就變成不但沒有加分,有時反而減分了。比如后勤,西方部隊是有保障的,國民黨軍隊要自給自足,自己要種菜、養豬,甚至還要走私做生意,導致正常的訓練根本沒辦法進行。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