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處,天翻地覆——“非典型”書記李智遠的施政路

“大干沒風險,小干風險大;早干沒風險,晚干風險大;快干沒風險,慢干風險大?!?/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梁

李智遠(左三)調研芝陽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韓城市政府網站截圖/圖)

“不要說做80米,做100米也不行,要做就做成中國第一或亞洲第一”,“只有用噴泉的高度才能彌補鳳縣交通區位、人才支撐、工作基礎等方面的不足。”

走進會場,黨小利見識到了“國際標準”——過去只有主席臺上才放茶杯和座簽,今天臺上臺下都放置了礦泉水和臺簽,甚至還有餐巾紙。

“大干沒風險,小干風險大;早干沒風險,晚干風險大;快干沒風險,慢干風險大。”

在外界眼中“循規蹈矩”的陜西政壇,韓城市委書記李智遠是個例外。

8年來,他從鳳縣縣長、眉縣縣委書記升任隸屬于渭南市的縣級市韓城市市長、市委書記,一路走來,爭議伴隨了他施政的全過程。

在鳳縣,有人叫他“李瘋子”。在他治理下,鳳縣在周圍的山上“栽星種月”,在縣城里面建造“亞洲第一高”的音樂噴泉。在眉縣,他被叫做“李閻王”。他要求公務員“5+2,白加黑”——工作場合必須西裝革履;工作日加周末堅持工作,只能在晚上或周末開會,手機24小時隨時待命;周五無論職務大小,全員上街搞衛生。此外,他動員全民招商,給所有機關單位都分配了任務指標。

在韓城,有人說他“像一個菩薩”,韓城面臨轉型危機時,他的一些做法給了韓城人希望;也有人批評他“是一個皇帝”,剝奪了下屬的“基本人權”。

在陜西的地方官場,李智遠像一塊碩大無比的石頭,無論投入哪個湖面,都會掀起大浪。

“黃土鍛成磚”

李智遠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就頗具爭議。

2007年,地處南秦嶺的貧困縣鳳縣因花費兩百萬“栽星種月”而被質疑搞“形象工程”。爭議指向時任鳳縣縣長李智遠,正是他一手主導了上述項目。

所謂“栽星種月”,就是在縣城邊的五座山上“栽”滿4000多盞太陽能星星燈,并在山頂懸掛一個5平方米的大屏幕冒充“月亮”。

另一個“形象工程”,是縣里新建的音樂噴泉,水柱高達180米,號稱“亞洲第一高”。

質疑聲在2008年達到頂峰。當時鳳縣發布了一份《關于恢復和變更鳳縣部分羌族群眾民族成分的相關通知》,原來是羌族后來改為漢族的居民可以恢復羌族身份,而具有鳳縣戶籍、居住三代以上的漢族人,也可以更改為羌族。

2006年秋,37歲的李智遠由寶雞市民宗局副局長調任為鳳縣副縣長,半年后升任為鳳縣縣長。

當時,擁有11萬人口的鳳縣,產業結構極其單一,以鉛鋅礦為主的礦業支撐了鳳縣GDP的80%。2007年,鉛鋅礦出口的退稅優惠被取消,鳳縣經濟處在崩潰邊緣,“鳳縣80%的采礦企業和90%的選礦企業處于停產狀態”。

以前鳳縣以花椒、蘋果出名,但山多地少,靠農業、養殖業難具規模。交通不便,企業難進來,“建商貿中心,地域不允許;發展科技,連大學生都招不進來。”

李智遠曾對媒體表示,只有發展旅游業,才可以與遲暮的礦業抗衡。他提出“旅游興縣”的口號,2007年鳳縣旅游局掛牌成立。

但在寶雞人的印象中,鳳縣就是青山綠水大紅袍再加鉛鋅礦,既沒有人文景觀,也缺乏名山大川,即使在寶雞,鳳縣旅游資源也名不見經傳。

“做旅游,鳳縣憑什么?”面對質疑,李智遠當時舉了張賢亮的例子,“繁華和發達是優勢,寂寞和荒涼是不是優勢?作家張賢亮在寧夏鎮北堡用沙漠打造了一個影視基地,成為著名的旅游區,張賢亮賣什么呢?他說&r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