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兩年,只有77人參與“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的供需雙方都覺得,參與其中是不劃算的。老人擔心短壽風險,保險公司擔心長壽風險、道德風險和房價下跌,加上法律、監管層面的模糊真空,使得看上去很美的“以房養老”,在人口大國意外遇冷。
責任編輯:馮禹丁
看上去很美的“以房養老”,在人口大國意外遇冷。圖為2016年2月12日,海南萬寧,春節期間,一位外省的老人正在自家一樓的小院中休息。
“以房養老”的供需雙方都覺得,參與其中是不劃算的。老人擔心短壽風險,保險公司擔心長壽風險、道德風險和房價下跌,加上法律、監管層面的模糊真空,使得看上去很美的“以房養老”,在人口大國意外遇冷。
2016年3月31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將推進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在此兩個月前,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也公開稱,今年上半年要在四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選擇經濟條件較好、房地產市場較為規范、當地政府支持的城市和地區納入試點范圍。
所謂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俗稱“以房養老”保險,就是老年人通過住房反向抵押的方式,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領取養老費,并且可以繼續保留房屋居住權;老人身故后,保險公司則獲得抵押房屋處置權,處置所得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費用,剩余部分返還給老人的繼承者。
“以房養老”發源于1960年代的美國,后來推廣至英國、荷蘭、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時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董事長孟曉蘇,自2003年開始在中國倡導“以房養老”。2014年7月1日,中國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個城市試點。
試點已近兩年,從幸福人壽提供的數據來看,全國僅有58戶、77位老人參與“以房養老”,這在60歲人口已達到2.16億(截至2015年)的人口大國,可謂滄海一粟。
不僅是參保對象熱情不高,另一端的保險公司,對“以房養老”也并不熱心。到目前為止,參與該試點的保險公司中,僅有孟曉蘇出任董事長的幸福人壽一家推出了相關產品。
對于一個在海外已成熟,政府也力推的保險產品,為何參保對象和保險公司雙方都不感興趣?
蹉跎十年
“保險公司擔心土地70年產權到期,擔心房價下跌,最后不了了之。”
2003年3月,孟曉蘇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名為“建立反向抵押貸款的壽險服務”建議。孟曉蘇認為,中國已經退休的老人長期實行的是低工資制度,根本存不了多少錢。另外,中國老人歷史上缺保險,也很少人買過商業保險,只有國家給的基本養老金。
與此同時,經過1998年實施的“房改”后,城市干部職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