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讓一家人在一起” 流動兒童教育“福地”上海的雙重壓力

六年政策黃金期一度讓上海成為接納流動兒童上學的“福地”,超過50萬流動兒童并沒有因戶籍不在上海而無法在滬上學。

責任編輯:呂宗恕

 

流動兒童同其他兒童一樣,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CFP/圖)

六年政策黃金期一度讓上海成為接納流動兒童上學的“福地”,超過50萬流動兒童并沒有因戶籍不在上海而無法在滬上學。而今,這座大都市因人口總量持續增長面臨資源環境及公共服務等雙重壓力,上海不得不提出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有合法穩定的居所和就業”等條件。

流動兒童上學難問題曾在上海實現突破性改變,六年政策黃金期讓超過50萬流動兒童不用回老家讀書。

2008年,上海啟動“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關閉市區和不符合辦學條件的民工子弟學校,對郊區的民工子弟學校改制,一律按照公辦學生注冊學籍,政府按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撥付經費,配置教學設備和資源,一律免除外來人口子女的學雜費、教科書費,不交借讀費。

據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周紀平介紹,僅2012學年上海共有53.8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其中,40.2萬余名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占總數的74.72%,比2011學年增加3.4萬人。另有13.6萬余名隨遷子女,在157所政府購買服務的以招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免費就讀,占總數的25.28%。

事實上,從2004年起,上海盡最大努力挖掘公辦學校的辦學潛力,公辦學校通過整校招生、獨立編班、插班等形式,鼓勵公辦學校招收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子女入學。

2008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中,“明確對流入地政府接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服務以公辦為主,這是國家要求。”為了落實該政策,從這一年開始到2014年,上海用于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投入每年約100億。

不過,這樣的政策黃金期在上海實施6年后,從2014年開始,政策開始了調整。

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獨家回應,之所以調整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教育問題,源于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對上海市資源環境及公共服務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不存在教育控人”,只是更明確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有合法穩定的居所和就業”。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規模超過2億,流動兒童超過2000萬。上海0-14歲隨遷子女達76.59萬人,占上海兒童總量的38.6%,其實,“近八成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已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決。”上述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坦言,目前市政府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來自如何平衡公共服務全覆蓋與人口控制,“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甚至認為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但目前我們正在全力以赴。”

要創造條件讓一家人在一起

和很多進城務工者一樣,29歲的龔麗麗曾是第一代留守兒童,也是流動兒童。16歲那年初中畢業,為了與父母團聚,她從重慶開縣老家來到上海打工,先后當過售貨員、服務員。19歲時,嫁給在父母拆遷工地上認識的老鄉萬希。

萬希1988年出生于上海,16歲初中畢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