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故事在一條漫長的產業鏈中,跟所有人賽跑

1999年,華為花了5000萬美元購買了IBM的咨詢服務。2004年,聯想投入12.5億吃下IBM個人電腦業務。從此,這兩家中國著名的科技公司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顧策

 

當地時間2016年4月6日,英國倫敦,華為發布年度旗艦手機P9及P9 Plus,這也是華為攜手徠卡相機的首款作品。(CFP/圖)

1999年,華為花了5000萬美元購買了IBM的咨詢服務。2004年,聯想投入12.5億吃下IBM個人電腦業務。從此,這兩家中國著名的科技公司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2016年4月21日,華為在深圳舉行了第十二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來自全球的四百多名分析師、媒體人員,以及來自電信、互聯網、金融等各行業的商業領袖出席了會議。

來到現場的很多分析師都想搞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華為這家公司能夠在這么漫長的產業鏈環節中,跟幾乎所有市場領導者競爭。

華為挑戰的最新領域是面向個人消費者的智能手機。2015年,華為成了全球手機市場最大贏家: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10.1%的背景下,以手機業務為主體的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達1291億元人民幣(199億美元),同比增長73%。

手機業務只是華為的“冰山一角”,遠在公眾視野之外的是其更龐大的產業體系:在高達萬億美元規模的運營商和企業網市場中,華為在無線設備、IP設備、傳統和固網等諸多專業領域內,與愛立信、思科、阿爾卡特—朗訊等國際企業巨頭同處于第一陣營。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營銷官(CMO)張曉云,向聽眾們講述了華為手機的研發過程:分設于美國舊金山的UI設計中心、巴黎的美學研究中心、莫斯科的算法中心、印度的軟件中心等十余家聯合研究中心,與徠卡這樣的合作伙伴們一起,通過基于Web2.0技術平臺的網絡協作模式,共同創造了P9及此前的一系列華為手機產品。

而這一跨界研發協作模式,則基于華為過去多年中不斷引入并完善的研發、供應鏈和財務管理等業務集成改革,并與全員持股式的公司組織架構和輪值CEO代表的新型管理機制一起,構成了被稱為“全球創新蜂巢”的新型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的萌芽可以回溯到16年前。當時,華為與聯想這兩家著名的中國科技公司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從1999年開始,正值IBM痛苦轉型之際,華為花了5000萬美元購買了IBM的IPD(集成產品研發流程)咨詢服務,在內部發起“向美國人學習”的活動,一舉解決了以往同時研發上百個產品的流程困境。

而到了2004年,聯想花了12.5億美元買下IBM個人電腦業務,向全球最大PC制造商的寶座進發,但也就此遠離了互聯網的世界。

跨入新融合時代

對于華為來說,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發生在2006年。

此前20年間,華為從1987年以程控交換機制造起家,迅速卷入了全球電信市場的“升級換代”大潮之中:早期固定電信網絡從模擬語音通訊向互聯網數據通訊的轉型,其后移動通訊網絡的迅速崛起,并在短短十年內完成了從模擬語音向數據通訊,數據通訊技術從2G、3G到4G制式的升級。

到了20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