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古人何以要“賤商”
斯文與市道,長期相克又相生,相輔而相成,維系著社會的穩定,而不失活力。
責任編輯:蔡軍劍
斯文與市道,長期相克又相生,相輔而相成,維系著社會的穩定,而不失活力。
前曾言及古人因要重農,所以抑商,而更進而“賤商”,并上升到制度層面。其一個學理依據,便是“子罕言利”,隱約喻示了財富可能產生負面后果。漢代一位曾任高官的疏廣,有“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的名言。他對人生了解很深,知道“富者眾之怨”(即今日所謂“仇富”),也深諳知足、知止之說,故在任即辭官回家,把積蓄用于賓客酒飯,而不為子孫置田產。他自己的說法是,既然不能好好教化子孫,更不能“益其過而生怨”。這是“子罕言利”思路的自然延伸,那意思,好人多財,尚損其志;不聰明的人錢多了,就會增其過失。
更進一步的負面思慮,用今天的話說,即商人雖唯利是圖,卻大致符合其“職業道德”。而唯利是圖的一個后果,可能導致司馬遷所說的“利令智昏”?!秴问洗呵铩分兄v過一個故事,說齊人有想要得金者(此金可泛指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