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心理學,更像“洗腦”? “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者津巴多的“改邪歸正”

津巴多在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人性之惡。時隔45年,他似乎站在了當年的反面:不再強調邪惡,而是試圖喚醒人們“內心的英雄”。然而在一些心理學愛好者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洗腦”。

責任編輯:朱曉佳

津巴多在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人性之惡。

時隔45年,他似乎站在了當年的反面:不再強調邪惡,而是試圖喚醒人們“內心的英雄”。

然而在一些心理學愛好者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洗腦”。

津巴多今年已經83歲,他相信積極心理學的浪潮會讓全世界的心理學變得更好。(南方周末記者 趙程暉/圖)

83歲的菲利普·津巴多走上北大講臺,伴著拉丁歌《邪路》搖擺。

全場兩千多名觀眾愣住了,因為他們來聽的是一場心理學講座。片刻后,觀眾們受到感染,也跟著節奏鼓掌歡呼。

心理學家津巴多,曾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前主席,被中國媒體稱為“當代的弗洛伊德”。2016年4月12日,津巴多首次訪問中國大陸,在北大百年講堂進行了一場講座。

津巴多最為聞名于世的,是他在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在斯坦福大學一處地下室中虛擬的監獄,短短六天中激發了參與者令人難以置信的邪惡人性。而在45年后,津巴多帶來中國的卻是“英雄想象項目”,他似乎站在了當年的反面:不再向人揭示邪惡,而是試圖讓人們呼喚自己內心的英雄。

很多環境和監獄不相上下

1971年暑期,津巴多招募了24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實驗。學生們扮演獄警和囚犯,體驗真實監獄生活。津巴多則全程監控實驗進程。

所有人很快進入角色。做“獄警”的學生戴上墨鏡握著警棍,變得臟話連篇,粗暴好斗。做“囚犯”的則被剝奪姓名,以數字代號相稱。

第一晚,“獄警”讓“囚犯”們站成一排報數。4325號因為報不出號碼,被罰交替做俯臥撐和跳躍運動。8612號因為看不慣,發表意見被關小黑屋。從小黑屋出來后,8612號又被“獄警”要求把床上的被褥疊了拆、拆了疊。“囚犯”們似乎迅速被馴服了。當晚,在給親友寫信時,有個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