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2.0
一個世紀前,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震驚了整個世界,但他的理論從未獲得任何科學驗證?,F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他們自己的理論。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參透這一睡眠中獨有的“思考方式”。
我們人生四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做夢,但關于我們為什么會做夢,夢有什么作用,科學家一直知之甚少,直到最近才有了一些進展。一個世紀前,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震驚了整個世界,但他的理論從未獲得任何科學驗證?,F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他們自己的理論。
乍一看,夢境像是一系列不按常理出牌的混亂內容,它的構成無序,主題也出人意料。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參透這一睡眠中獨有的思考方式,然而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夢時常違背邏輯,而且似乎被緊鎖在做夢者的腦中,做夢者也無法實時將內容告知外界(所謂的“清醒夢”除外,我們將在稍后談到它)。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系列測量手段,希望了解人腦處于睡眠狀態時的運作方式。通過多導睡眠圖、腦電圖及利用傳感器完成的眼動、肌肉緊張度、心率、呼吸量等生理學測量,科學家在五十多年前就知道睡眠包括兩個階段,分別被稱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和快速眼動睡眠(REM sleep)。人們普遍認為我們僅僅在快速眼動睡眠的階段做夢,但其實在慢波睡眠階段的一大半時間里也有夢境。
夢的線索
盡管測量手段如此豐富,它們還是不足以了解做夢者的主觀體驗。換句話說,夢里到底發生了些什么?
科學家結合了多種手段才開始慢慢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并開始意識到夢其實具有多種功能。
最簡單也最古老的辦法,是等做夢者醒來,請他講述自己的夢。這種方法最大的困難是要在夢境記憶消失前迅速采集記憶。研究人員曾使用“夢境記錄本”讓做夢者寫下或畫下他還記得的內容,而今天,做夢者則更多地使用智能手機,通過語音來記錄他們的夢境。
有人建立了“夢境銀行”來儲存這類夢境記錄,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威廉·多姆霍夫(William Domhoff)創立的DreamBank就是其一。這一銀行存儲了兩萬多個夢,按照來源分類,例如其中一個文件夾包括了某一天在舊金山一個學校收集的120個小學生的夢;另外一個則包括了一位叫做芭芭拉的女士30年間所做的四千多個夢,等等。
科學家對這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這些夢具有一些共性。他們發現,夢中的負面情緒(恐懼、憤怒、羞恥)的總量是正面情緒(喜悅、幸福、快樂)的兩倍。另外,研究者還發現,性的內容在夢中很罕見:只占成年男性夢境的2%,女性夢境的0.5%。
夢的采集是一種強大的手段,但它的效果會因每個人回憶自身夢境的能力不同而存在差異。記住夢境的能力在女性和有創造思維的人中一般較強,通過訓練也可以提升這一能力。另外,如果突然叫醒沉睡的人并立即記錄其記憶,采集的成果會更豐碩。
然而,由于存在遺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