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的吶喊與彷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民間藝術從業者數量整體呈萎縮狀態,后繼乏人。
2011年2月4日,人們在蘇州民間藝人攤前觀賞栩栩如生的生肖“吹糖”。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民間藝術從業者數量整體呈萎縮狀態,后繼乏人。
對捏面人來說,捏面是一門手藝;對廚師來說,“煮飯”是一門手藝……同樣地,對于演員來說,表演也是一門手藝、一種無形的藝術。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關于手藝人的吶喊與彷徨。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從前慢》低聲唱,老人專心地用竹篾編織畚箕。在增城市正果鎮何屋村老祠堂的一角,90多歲的老人手法純熟老到,新鮮的篾片在他手中經經緯緯地舞動著。
他說這手藝自小就會,是當年父親手把手教的。“那年代,編個竹笠,織個雞籠,我們個個都會。耕田種地的人,沒這功夫怎么行?可現在,會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年輕人都不學這個了,再說,學了也沒什么用了……”老人說完嘆了口氣。
2015年9月23日,安順市西秀區后街,師傅在秤桿上標出數字刻度。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
在“災年餓不死手藝人”的年代,有一門手藝便是有了飯碗。
在鄉村最熱鬧的巷子里,“釘秤”的老頭瞇著眼睛,精工細作,毫厘必究,為的是做出一把公道的秤桿子。隔壁的銅匠人也不示弱,錘敲、爐熔、銼平、下鉆,銅匠擔、銅把手、銅酒壺、銅香爐、銅制龍、鳳、神仙就來到了你的眼前。
在一旁的捏面人,運用面粉、刮子、竹簍、梳子和剪刀等工具,通過靈巧的手捏出逼真的孫悟空、豬八戒。吹糖也是廣受追捧的小攤之一,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手口并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貓小兔子。
還有那挑著擔子的老頭做的“蹦爆米花”,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放著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小孩圍坐一團,盯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