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士】譚晶:那些與我生命交匯的孩子

他們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沉重和悲苦的樣子,相反,他們活潑而堅強,樂觀而積極向上,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世和處境而頹廢下去。

責任編輯:呂宗恕

 

譚晶在家鄉捐建了一所春蕾小學。(李天棚供圖/圖)

他們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沉重和悲苦的樣子,相反,他們活潑而堅強,樂觀而積極向上,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世和處境而頹廢下去。

我鼓勵他們,不要擔心,正如歌中所唱,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清明時節雨紛紛,此情此景,讓我回憶起一位特殊的朋友。2008年我演唱過一首叫《愛的懷念》的公益歌曲,寫的是一位名叫熊寧的西安女孩的故事,可惜她的生命在29歲戛然而止。在她當志愿者赴青海省玉樹救助雪災中的群眾時,不幸遭遇車禍,離世時留下了她天使般的微笑。她做了很多善事,在福利院當義工,去探望和幫助藏族地區留守兒童。

記得演唱《愛的懷念》時我哭過三次,在錄音棚里覺得自己就站在美麗的雪域高原,而我仿佛真的看見熊寧在美麗的雪山下對我微笑,那個畫面給了我深深的震撼。在熊寧之前,我以為我盡力做過公益,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見了熊寧之后,我覺得我做得遠遠不夠。

早在2002年,我開始參與公益事業時,還沒有“留守兒童”(《南方周末》2016年3月24日、3月31日連續兩期刊出共28個版的新聞專題《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這個概念,我和很多朋友一樣都在助學。當時我畢業四年,經濟條件剛有起色,我在家鄉山西新絳縣捐贈了一所春蕾小學,初衷是幫助農村女童接受教育。因為在我小的時候,總有女同學上著上著就不來學校了,讓我那時的印象特別深刻。那時,我的這所學校里其實就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的孩子特別多。后來隨著外出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積累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慢慢被關注起來。那時,我時常跟一些孩子有書信往來,不定期地去看看孩子們有什么需要。直到2006年,我和央視一檔叫《春暖》的節目結緣,來到貴州省大方縣沙廠彝族鄉倉上村小學,第一次知道志愿者這個隊伍,通過他們也開始了解留守兒童這個群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