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么喜歡去香港買保險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涌向香港買保險。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是最初促使他們走出去的原因。

責任編輯:顧策

盡管友邦這樣的外資保險公司已經在內地落戶,但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還是前往香港購買保險。(東方IC/圖)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涌向香港買保險。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是最初促使他們走出去的原因。

依照香港和內地法律,保險獨立于個人財產以外,即便投保人破產清算,這類保單也不受到債權人、政府征稅和收費等影響,離婚也不可分割。利用大額保單往海外轉移資產,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遺產稅,成為不少保險中介機構游說大客戶投保的重要理由。

給兩歲的兒子在廣州買了兩份保險之后,李峰決定去香港買第三份。

李峰是70后,在中國內地一家大型國有保險集團子公司擔任中層,他所在的集團也有壽險、健康險、意外險業務,一番比較之后,兒子的三份保單沒有一份是在他自己集團買的。

2016年1月,他在香港簽約了一款儲蓄分紅險“保誠雋升”,作為孩子的教育金儲備。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綜合人民幣貶值預期和為孩子將來國際化考慮,還是去香港買美元保險比較好。”

中國央行2015年8月11日宣布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人民幣持續貶值,香港保險迎來了一場爆發式增長。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的數據,2015年第四季度來自內地游客的新增保費約為105億港元,占同期個人業務新增保費(337億港元)的31%。2016年第一季度的數字尚未公布,從市場情況來看,這兩個數字只會比上一季度更大。

李峰從香港回來不久,香港各保險公司收到中國銀聯通知,從2016年2月4日開始,香港各保險公司使用中國銀聯卡購買海外保險,單筆限額5000美元。

2016年3月起,限制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新政陸續出臺,暫停內地客戶使用銀聯卡等電子支付方式在香港繳交保費;跨境保險業只允許受理人身意外險、醫療保險、交通運輸險種,不包括人壽險、投資分紅等險種。

當然,通過開設香港銀行賬戶,投保人仍然可以解決首期繳費、續保問題。

2016年4月22日,中國保監會發布《關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不少人開始犯怵,香港保險還能買嗎?

擦邊球

蘇孟近一個月沒有在朋友圈里秀公司組織客戶赴港投保的案例信息了。

他是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公司主要在國內從事綜合理財服務。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其實“真的沒什么東西可賣”,內地固定收益、權益類產品都不好做,2015年初他把目光投向了香港保險。

沒有人能說清楚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起始于何時,作為自由金融港,香港向全球客戶敞開包括保險業在內的金融服務,兩地監管部門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