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來信】寫給英國的礦工兄弟
英國最后一座深層礦井的關閉,對我國的煤礦是一個警示和借鑒。
責任編輯:朱又可
2015年12月18日,英國最后一座深層礦井關閉之際,籠罩在凱靈利礦區的是一種依依不舍的傷懷氣氛。礦工們升井之后,未及洗去臉上的煤黑,身上穿著工作服,頭上戴著安全帽,就開始在井口合影留念。不少礦工從井下挑選了一塊原煤,要把煤塊像保存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他們眼含淚水,互相擁抱,說著一些告別的話。多少年的礦工生涯,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礦井的永久性關閉,使他們的生活面臨斷崖式改變,仿佛整個精神世界的大門也對他們關閉了。
凱靈利煤礦有450名礦工,井下特殊的生態環境,使他們以命相托,生死與共,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失去了采礦的情誼紐帶,他們或將各奔東西,再也沒有了一塊兒喝酒的機會。他們情緒悲觀,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原因,是擔心失業之后會淪落至走投無路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礦工仍不失幽默,他們把自己比喻成最后的恐龍。還有的礦工以詩意的語言宣稱,世界上最后一盞礦燈行將熄滅。
我也曾是一名礦工,在媒體上看到上述這些信息,我感同身受,與英國的礦工兄弟頗有惺惺相惜之感。在想象里,我仿佛來到了凱靈利煤礦,正以一個中國老礦工的名義,安慰那些英國的礦工,并勸他們看遠些,想開些,以順應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尊重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進程。
通過閱讀礦工的兒子勞倫斯寫的煤礦生活小說,我認識了英國的礦工。通過閱讀左拉的長篇小說《萌芽》,我了解了法國的礦工。文學的功能就是這樣,它跨越國界,超越種族,讓全世界的讀者都可以比較集中、詳細、生動地讀到某種職業從業者的生存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