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片的希望,不是靠跪出來的
如果市場因無利益缺乏動力,政府就應助一臂之力。國家電影專資辦每年的分賬是總票房的5%(以去年440億算也有22億),這些錢究竟哪去了?干嘛不拿出一部分支持藝術院線的建立?
《百鳥朝鳳》
2015年中國電影雖風風火火,但文藝片卻慘淡依舊,所有文藝片票房加起來還不足三個億?!渡胶庸嗜恕肥琴Z樟柯從業以來最賣座的電影,但票房也僅2000萬;《刺客聶隱娘》投資9000萬,票房6000萬;而一些小投資的文藝片則連院線都擠不進去……
如果市場因無利益缺乏動力,政府就應助一臂之力。國家電影專資辦每年的分賬是總票房的5%(以去年440億算也有22億),這些錢究竟哪去了?干嘛不拿出一部分支持藝術院線的建立?
“知道”(nz_zihdao)告訴你,中國文藝片的希望在哪里。
知名制片人方勵在微博視頻直播時,突然下跪磕頭為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求排片,這一幕觸動了不少人的心,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議。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一下跪舉動?
文藝片的艱難:跪出來的票房
《百鳥朝鳳》是一部文藝片。電影講述的是,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心懷熱血,他對嗩吶這種“匠活”懷抱信念,始終堅守。然而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嗩吶藝術遭到了西洋樂的強烈沖擊,民眾根基不斷喪失,面對人才外流,嗩吶該何去何從?《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的絕唱之作,它既是吳天明對自身的寫照,也體現了其對于藝術的深情。
有不少影評人認為影片三觀陳舊、充滿對鄉土和傳統的唯美化想象,是一種歷史遺老遺少的心態。竊以為這樣的評價是個誤讀,《百鳥朝鳳》的結尾拯救了影片過程的“中庸”:師傅去世,師兄們沒有再次齊聚,嗩吶藝術最后沒有入“非遺”……這說明了吳天明對于所有即將消逝的傳統的、落伍的、與時代脫軌的事物,雖有悲惜之情,但無挽留之意。
年輕一代人或許對吳天明并不熟悉。他不僅是第四代導演的領銜人物——他執導的《老井》《變臉》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也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伯樂,對于目前在電影界舉足輕重的大導演張藝謀、黃建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