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的不僅僅是教材名稱 “法治”走進政治課
2016年起,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將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是1949年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中。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向凱
北京十二中模擬人大社團的學生代表在闡述“議案”,這是活生生的政治課。
2016年起,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將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是1949年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中。
研究人士透露,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法律課程會相對集中、形成較為統一的體系;在年底即將出臺的高中新課標中,政治與法治或也將成為獨立的必修單元。
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初中政治教師殷斌宇曾被一個德國人問起,你教的是哪門學科?他有些尷尬,不知如何作答。“你說你教的是思想品德吧,西方國家沒這個說法。”
略作思考后,殷斌宇連比帶劃給出答案:我教卡爾·馬克思。對于中國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是他能夠想到的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歸納。德國人聽完,一下子笑了。
在現有的國家課程體系中,政治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名字。小學叫“品德與生活”,初中叫“思想品德”,高中叫“思想政治”。
2016年4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2016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將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這是1949年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之中。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一改變,將在一兩年內向小學和初中的其他年級延伸。
新教材將更突出憲法
就課程更名一事,教育部尚未正式發文,與初中對應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下稱《課標》)新一輪修改亦未啟動。
不過,課標未改,教材先行。在教育部開列的《2016年義務教育教學用書目錄》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已初步編寫完成,正等待送審;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在進展當中。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李曉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北師大版新教材會更加突出憲法的位置和比例,并按照當前法律發展狀況適當調整民法、物權法等內容。另外,教材會包含幾部程序法的核心內容。“要讓孩子們了解程序公正。不僅要知道法律能夠保護我,還要知道法律怎么保護我。”李曉東說。
殷斌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