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路徑探析
2016年可能是中國教育大反轉標志性的一年。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麗君
《孔子授學圖》
2016年可能是中國教育大反轉標志性的一年。
教育部把教育的目標正式調整為“立德樹人”,——注意里面的表述不再直接包含知識和能力。
中高考政策調整為“一點四面”,重點考察四項內容。第一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項就是“傳統文化”,第三項“法治”,那是底線,而道德是高位,守法教育還得做德育。第四項“創新”。
在應試教育為主的中國,中高考被稱為“指揮棒”,如今教育部門的態度很坦率:我們就是要搞“考試倒逼”。
傳統文化教育很可能即將迎來爆發。我看到各地教育部門紛紛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大中小學都在忙著編寫傳統文化教材,國學教育機構紛紛開張上馬,“學而思”等著名課外培訓品牌紛紛開設國學館。
但是,一窩蜂式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的也可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君子淑女,而是偽君子。這在歷史上早已不是新鮮事兒。所以在這噴泉即將涌起的時刻,我想和所有做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其核心——國學教育的朋友們一起,告誡自己:
別作孽。
國學教育別又搞成應試
國學教育怎么會作孽?
換湯不換藥就會作孽。
現在很多做國學教育的學校,所做的事情不外乎更換了學習內容,也就是把課本換成了中國古代的經典、蒙學、詩詞,把活動換成了中國古代的民俗、技藝、非遺,但教育方式、教學組織、教育理念都沒變。仍然是原來的班級,原來的課堂,原來的老師以原來的方式上著原來的課,最后以原來的考試排出原來的名次。
這怎么能算是國學教育呢?這只是新一輪的瘋狂英語、瘋狂國學,換湯不換藥的應試教育而已。
國學教育,不是這樣教的。國學教育,是精神教育,不是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今天之所以要做國學教育,是為了彌補精神教育,不是僅僅為了傳承中華傳統知識和技藝。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既要傳道又要授業解惑,是通過知識和技能去達到精神教育的,這點和西方不同。今天我們的老師不傳道,只授業解惑,從傳統意義上來說,不能叫做“老師”,只能叫做“teacher”。大家都希望社會“尊師重道”,可是你都不傳道,憑什么要求社會尊重你?
要補上中國教育瘸了的這條腿,怎么辦?只能是回歸傳統——像古代教育那樣,把精神教育和知識教育結合在一起進行,也就是放在學校里,由老師進行?,F在教育部所做的種種改革嘗試,都是指向這個方向。無疑這是對的。
但是,學校已經習慣了做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很容易把國學又做成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僅如此,還做出一套新的國學應試教育。
我相信這不是任何人的初衷。怎樣才能做好國學教育?首先就是要牢記國學教育的地位——精神教育、人生態度教育、品性教育,其次,就是要明白一個道理:
體系決定性質。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里,中國文化的主體(經史子文等)被摒棄于外,只有少量邊緣材料,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于其中。
舉例來說。語文,這門課的名字前面其實省略了一個“漢”字,教的應該是“漢語文”,然而用的是西方語言學理論和西方文學理論,無視中國幾千年的聲訓學術傳統,否認漢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