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書店,憑什么活?
有了亞馬遜,還有什么必要去書店?可美國人把莎士比亞書店開在巴黎,愛爾蘭人把老書蟲開在北京……即便電子書來勢洶洶,這些書店也活得不錯。
責任編輯:李宏宇 實習生 王婷婷
建于1265年的多米尼加教堂是荷蘭第一座哥特風格建筑,這里存放過斷頭臺,做過市管弦樂隊的總部、畫廊、拳擊場,如今是被全世界書迷稱之為“天堂”的多米尼加書店。
有了亞馬遜,還有什么必要去書店?
“世界最美書店”的經理們,聚會成都方所做東的“國際書店論壇”,討論“成為第三空間的書店”。
賣飯、賣設計、賣人與人的交流——書店不是什么?
美國人把莎士比亞書店開在巴黎,愛爾蘭人把老書蟲開在北京——書店無國界?
可以是教堂,可以辦婚禮,可以是青年旅店——書店無邊界?
無論如何,電子書來勢洶洶,這些書店卻活得不錯。
“我認為五年之后,除了在大城市還能有一些特色書店,你不會再看到大型書店了?;ヂ摼W銷售的勢頭之下,它們將不復存在。”2011年,澳大利亞參議員、小企業部部長尼克·謝里的這番話給他招來了一片罵聲。
謝里此言的背景,是澳大利亞零售企業瑞得集團剛剛被托管,集團旗下的兩家大型連鎖書店——鮑德斯關了所有門店,安格斯羅伯遜也關掉了大部分店面。
互聯網巨頭來勢洶洶,“蘋果的喬布斯,亞馬遜的杰夫·貝索斯,他們都斷言電子書會在五年之內占到整個市場的50%。”澳大利亞書商協會CEO喬爾·貝克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人們確實擔心實體書店要完,但從業者無法接受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長他人志氣,當時貝克爾直接對媒體表示謝里的話“扯淡”。
5年過去了,澳大利亞的書店總數沒有再下跌,保持在近一千家。電子書的市場份額卻在近三年來持續下降,如今即便在電子書市場最發達的美國,電子書的業務份額也降到12%至15%。澳大利亞的書商漸漸重拾信心。
“里斯登的一家童書店客流不斷。于是店主拿下了隔壁的門面,開了第二家童書店。兩家店賣的童書各不相同,孩子們就在兩家店之間穿來穿去。”貝克爾說。
“開書店和賣書是兩個概念,”2016年5月6日,貝克爾在成都國際書店論壇上說。他說的“賣書”是指美國人把暢銷書擺上超市貨架,“那些書名通常很短,而且就是吃得開。”他認為“開書店”要做的事比這多。澳大利亞Gleebooks書店二樓有一個能容納二百多人的活動室,每個月這里要辦三四場活動,包括閱讀會、論壇、講座以及新書發布會。幾年來,越來越多書店效仿這樣的做法,一些書店為所在社區提供了會議空間,“有時候這些會議跟書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書店得到人們的信任。”
不久前,墨爾本的獨立書店瑞丁思被倫敦國際書展評為2016年“年度最佳書店”。貝克爾常常拿它做例子:瑞丁思開在高校附近,不賣高利潤的教科書,卻能吸引學生聚集在這里交流、買書。“因為瑞丁思很關注這些讀者的興趣和他們需要的書,也出錢資助年輕作者。”
在成都,貝克爾遇到法國書店協會主席蒙沙朗。貝克爾聽說為了保護實體書店,法國法律規定同一本書只能以限定的單一價格出售,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澳大利亞沒有設計類似的法律,貝克爾和協會的會員卻感到很慶幸。他們考慮的是,一旦限價,隨之而來的是政府的其他干預。
參加成都國際圖書論壇的從業者帶來了各自書店的故事。困難和壓力讓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思考對策,各出“奇招”,書店并不甘心向讀者告別。
酷客書店:你不可能只吃飯不買書
大多數歐洲書店一年里生意起伏很大。每到圣誕節,書店都會涌入許多來買書的顧客,圣誕節一過,他們又消失了。比利時酷客書店卻是個例外,每天都有600-1200人來書店消費。
酷客書店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