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外,在中國開出“世界最美書店”
2002年,愛爾蘭人高巖(Peter Goff)與朋友在北京合辦“老書蟲”外文書店。兩年后,日本人石川郁子在北京創辦蒲蒲蘭繪本館。最初開書店,他們都是為了把自己喜歡的書帶到中國來。
責任編輯:朱曉佳 實習生 王婷婷
老書蟲在三里屯的背街里巷,室內書架環繞,角落有一架鋼琴,墻壁上是各種作家的肖像。
琵琶演奏家趙聰奏了一曲搖滾版的《十面埋伏》,七位書店掌門走上臺去,圍著一顆水晶球按下手掌。2016年5月6日,國際書店論壇在成都方所書店開辦時,來到論壇的七家“世界最美書店”結成了聯盟。
“盟主”成都方所,也是聯盟成員中最年輕的書店,它2015年開業并被美國《安邸》雜志評為14家“世界最美書店”之一。此前多次入選這類榜單的中國大陸書店只有兩家,他們的店主都是外國人。
2002年,愛爾蘭人高巖(Peter Goff)與朋友在北京合辦“老書蟲”外文書店。兩年后,日本人石川郁子在北京創辦蒲蒲蘭繪本館。最初開書店,他們都是為了把自己喜歡的書帶到中國來。
“如果2002年的市場和現在一樣的話,我就不會經營這家書店了,因為要買外文書籍太容易了。”高巖說。十幾年來,中國的繪本館也從蒲蒲蘭一家變成幾千家。
愛爾蘭人高巖和“老書蟲”
如果不轉行開書店,高巖現在可能已經離開中國,在中東地區做記者。
2002年高巖在北京做記者時加入了一個外國人社群,認識了英國外交官的女兒亞歷珊德拉。大家的交情除了在三里屯一起喝啤酒,就是互相搶書讀。“當時在北京很難讀到英文書,”高巖說,“那時候我們出國,經常把包裝滿了新書帶回中國。每次回來的時候,朋友就會蜂擁過來,用借或者‘偷’的方式把書拿走。”
當時有個朋友向亞歷珊德拉轉讓了1500多本英文書,亞歷珊德拉很高興,假期時叫上高巖幫忙搬書。藏書量劇增之后,高巖與亞歷珊德拉在三里屯北街合辦了一座私人圖書館,命名為“老書蟲”。“老書蟲”對外開放,但那時頗為簡陋,館內擺著一個小咖啡機,此外只提供一些啤酒,名氣卻越來越大。2005年,“老書蟲”搬遷到三里屯和工體路口,變成一家兩層樓的書店,除了借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