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發澀是怎么產生的?
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揭開“澀”的科學原理:水果或茶中的單寧酸等酚類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內壁的摩擦系數,導致了口腔發澀。未來,科學家不僅試圖繼續從摩擦學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還希望基于這些原理開發出新的材料。
責任編輯:朱力遠
科學家利用仿生摩擦學原理開發的舌頭形狀的水凝膠。
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揭開“澀”的科學原理:水果或茶中的單寧酸等酚類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內壁的摩擦系數,導致了口腔發澀。未來,科學家不僅試圖繼續從摩擦學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還希望基于這些原理開發出新的材料。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喝茶和咖啡,或者吃沒有完全成熟的水果時,感覺口中發澀。那么,究竟什么是“發澀”?
最近,《德國應用化學》上刊發的一篇論文解釋了“澀”的機理。來自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峰帶領研究小組發現,水果或茶中的單寧酸等酚類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內壁的摩擦系數,導致了口腔發澀。
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揭開“澀”的科學原理。未來,科學家們不僅試圖繼續從摩擦學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同時還希望基于這些原理開發出新材料。
摩擦生“澀”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酸、甜、苦、辣等味覺是食物刺激舌頭上的味蕾讓人產生的感覺。“澀”不僅在舌頭上發生,也在口腔黏膜覆蓋的地方發生,顯然與味覺的產生機理不同。盡管人們早就注意到這一奇妙現象,卻一直無法解釋其生物學原理。
早在1974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化學系教授埃德溫·哈斯拉姆(Edwin Haslam)注意到水果中存在澀味。他認為,許多植物組織中含有單寧酸,在單寧酸的存在下,水果中的多酚與唾液蛋白和糖蛋白在口腔中發生了復雜的化學作用。
“這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人對‘澀味’(the physiology of the astringency sensation)的生理感知。”哈斯拉姆1974年1月刊發在學術期刊《生物化學》(Biochem. J.)上的論文中寫道。
但是,這篇論文并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進一步研究“澀味”的產生機制。哈斯拉姆站在一個化學家的角度,深入討論了不同條件下多酚與各種唾液蛋白、糖蛋白的化學反應和產物。
大約四十年后,哈斯拉姆于2013年去世。通過這篇論文,從事生物摩擦學的科學家周峰與哈斯拉姆的想法相遇了。
周峰告訴南方周末,“潤滑”是摩擦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多年來,周峰通過反復對“潤滑”一詞的考據,找到了該領域研究的關鍵邏輯。&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