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登天,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破格”不能“出格”,“干部年輕化”政策漸進調整
破格提拔在基層最容易出現問題,年齡段也集中在“青年干部”身上。這既有暗箱操作的原因,也有一些地方在政績要求下,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量化”要求的原因。
責任編輯:李梁
2002年,35歲的陸昊出任北京市副市長,是當時最年輕的副省級干部,2013年擔任黑龍江省省長,成為最年輕的正部級干部。
“四十多歲為什么就不能當鄉鎮主要領導干部了?五十多歲為什么就不能當縣市區主要領導干部了?為什么不能讓他們感到有干頭、有奔頭?沒有道理嘛!”
“有的年輕干部‘火箭式’起來,一查都與一些領導干部沾親帶故,瓜田李下還要講究避嫌呢。”
破格提拔在基層最容易出現問題,年齡段也集中在“青年干部”身上。這既有暗箱操作的原因,也有一些地方在政績要求下,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量化”要求的原因。
2016年5月中旬,湖北孝感市政府網站貼出了一則干部任前公示,生于1984年的洪永旺被提名為安陸市(縣級)市長人選。簡歷顯示,洪永旺在2012年已擔任正處級的孝感團市委書記,此后4年又換過4個崗位。
盡管32歲的縣長并不少見,但年輕的洪永旺還是引起了社會關注。只是這一次,他的簡歷沒有被發現破綻——沒有破格提拔的經歷,少了一些爭議和質疑。
實際上,自十八大之后,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已經收緊、從嚴,這類公開的報道已經越來越少。
“破格”從嚴的決心來自高層。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出席并講話。針對一些年輕干部走得過快的現狀,他表示:“早熟的果子長不大,拔苗助長易夭折。”他認為,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么壞處。此后對年輕干部的選拔標準更加明晰,選拔要求也逐步細致。
新的干部選拔要求,被認為是“干部年輕化”實行三十多年來的一次糾偏和校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推行,公眾耳熟能詳的“干部年輕化”提法,在新的形勢下不斷調整。
破局:抓緊培養年輕干部
“干部年輕化”的提法,最早始于1980年代初期,當時干部隊伍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鄧小平、陳云等老一代領導人提出了干部年輕化的思路,與當今民眾對提拔年輕干部動輒質疑的態度不同,那時“年輕化”受到社會廣泛支持。
當時受益于年輕化的政策,一批年輕人嶄露頭角。
1980年代后,干部年輕化成為一個常態的人才政策,但到1990年代黨政領導層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中共中央連續出臺專項文件,強調加大對青年干部的選拔培養力度。
1991年,中央下發了《關于抓緊培養教育青年干部的決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