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為何熱搶保險牌照?
安邦保險、前海人壽在資本市場的示范效應,讓很多大公司意識到,跨界獲得一張保險牌照,就等于獲得了一個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但如果不能持續實現高收益,這個游戲也很可能戛然而止。
責任編輯:顧策
北京西三環路上鋪滿理財保險廣告的公交車。
安邦保險、前海人壽在資本市場的示范效應,讓很多大公司意識到,跨界獲得一張保險牌照,就等于獲得了一個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但如果不能持續實現高收益,這個游戲也很可能戛然而止。
兩百多家企業排在保監會門口搶拿牌照,是中國自1980年代重啟保險業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查詢2015年至今的上市公司公告,可以看到七匹狼、愛仕達、湯臣倍健、盛大網絡、唯品會、恒大集團、百度、大名城、樂視網、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這些與保險本無關系的知名企業,都參與了新保險公司的發起設立。
這些公司踴躍跨界進入保險業,究竟是為了什么?
保險牌照并未“開閘”
“目前到保監會排隊申請牌照的公司近200家。”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2016年3月兩會期間的發言直接反映了眼下各類企業爭搶保險牌照的盛況。
查詢2015年修訂的保險法,設立保險公司的條件有七條,其中有紅線要求的是“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二億元”。
項俊波表示,保監會在牌照審批上有四個原則:企業自身條件過硬,包括主要股東連續3年盈利;服務國家戰略,牌照審批向“一帶一路”、自貿區戰略傾斜;關注空白區域,比如西北地區;支持專業創新,鼓勵專業性的保險公司。
“每個公司想盡快拿到牌照,總得按照上面的標準拿出個理由來。”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而且排隊的人再多,每年放出來的牌照一般都不會超過10張。”
1980年代,中國保險業發出第一張牌照。1996年迎來第一次“大擴軍”,在一百多份牌照申請中,當時的主管單位人民銀行只批準了5張。而后是2000年頒發了4張,2004年發了18張。到了2008年,全國保險公司數量達到115家。
2014年,監管部門改變策略,“放開前端,管住后端”,頒布了一系列資金運用新政。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國十條”的出臺。
針對2006年的“國十條”(《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被稱為“新國十條”。它有10個方面、32項內容。重要的是,這份文件提升了保險業的行業定位,首次明確保險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國保險機構197家,較年初增加3家。
雖然過去十年間保費收入從5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