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前夜,產業界正在變化環保部長:不是巨資投入,而是風險管控
“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這種風險管控思維已在推動市場嬗變。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土壤修復具體工程項目不同,不少土壤修復公司開始“往前做、往大做”。
責任編輯:何海寧
不少土壤修復企業的業務,開始從工程項目擴展到風險管控的咨詢業。
“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這種風險管控思維已在推動市場嬗變。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土壤修復具體工程項目不同,不少土壤修復公司開始“往前做、往大做”。
被問及如何備戰“土十條”時,國內受訪公司的答復驚奇的一致,高能環境修復公司的答復或可作為業內“通稿”:
“加強修復技術研發、修復設備研制及采購,進一步壯大技術人員隊伍。”
“市場的需求非常大,但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企業還是太少。”江蘇蓋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功弼說。在這個腦補畫面應是挖土機的行業中,近日,2016年中國環博會(上海)上僅有的國產家伙叫做“蓋亞鉆機”,被程功弼稱為國產首臺土壤修復專業設備。
根據業內估計,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市場空間近千億元,存量想象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