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選片中產生了糟糕的獲獎名單”?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逃不出的“定律”
在記者和影評人的調侃中,戛納素有“定律”:糟糕的選片中可能產生最美好的獲獎名單,反之亦然。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高考前夜受到性侵,醫生羅密歐的女兒無法專心高考,羅密歐不惜違背畢生堅持的原則,試圖打通各方關系。影片背后,是一個中年男子的個人和家庭危機、羅馬尼亞普遍的行賄受賄和腐敗,以及整個社會的浮躁和焦慮。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在《畢業會考》中把這些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也因此斬獲最佳導演大獎。
2016年5月22日,第69屆戛納電影節頒獎禮后的新聞發布會,評委從臺側魚貫入場,臺下記者們用噓聲抗議他們的選擇。
在記者和影評人的調侃中,戛納素有“定律”:糟糕的選片中可能產生最美好的獲獎名單,反之亦然。如果說每年的獎項名單都有“意外”,今年的“意外”格外爆冷。范霍文的《她》、阿莫多瓦的《胡麗葉塔》、賈木什的《帕特森》……熱門大作紛紛鎩羽而歸,一些爭議強烈或者根本沒被期待的作品卻榜上有名。加上最佳導演“雙黃獎”稀釋含金量,澳大利亞導演喬治·米勒擔任主席的評審團,交出的這份獎單沒能真實反映本屆影展的高質量選片,引來記者的不解和憤憤不平。
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
美國演員西恩·潘執導的新作《最后的模樣》,被貼上本屆影展“最爛參賽影片”標簽。影片演員陣容超豪華,奧斯卡影帝影后、戛納影帝影后都有;題材也足夠讓人期待——非洲戰亂和血腥屠殺下的人道援助。人們期待一部政治力作的問世,戰爭卻淪為導演鏡頭下蒼白愛情故事的背景。主次顛倒、不合時宜地消費戰爭苦難,成為影評人最難以接受的立場問題。
《最后的模樣》成為戛納場刊影評人打分歷史上最低的作品。Indiewire影評人Eric Kohn評價它:&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