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田:君子和小人的消長是對應的

羅志田教授在《道大無外》一書說:“‘不變’的確是中國的一個主要特征。中國何以能‘維穩’,又怎樣‘維穩’,乃是亟待探索的大題目?!?/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在羅志田看來,人類并非只有奮斗史或者斗爭史,在可選擇的情形下,對歷史的敘事,“不妨溫厚一些”。(受訪者供圖/圖)

2016年3月,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志田在《南方周末》的專欄結集出版。這本名為《道大無外——校園與社會》的隨筆集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談大學、下篇談歷史——都是羅志田的本業。

1977年,當了9年知青的羅志田報名參加高考。第一志愿填的是成都師范學校高師班,為了“謀個飯碗”第二志愿填中文系;第三志愿填了個四川大學歷史系。誰想“川大”是重點,先取。后來英語摸底考試,他得了10分。

在川大,羅志田經常逃課,去圖書館看那些以前沒辦法看到的書。大學二年級,一個好朋友對他說:我英語現在已經很厲害了,我放你一年,這一年我不學,看你能不能趕上來。羅志田就這樣撿起了英語。從川大畢業后,他分配到四川師范大學。1987年,川師大得到5個出國名額,羅志田得到了這個機會。

那時,他在川大老師顧學稼主編的美國史大部頭著作中,撰寫1898年到1929年的中美關系史。聯系出國時,正寫到“一戰”。美國研究這段歷史最出色的學者蒲嘉錫(Noel H. Pugach)在新墨西哥大學。蒲嘉錫為一戰期間的駐中國公使芮恩施寫過傳記。羅志田給蒲嘉錫寫信,得到去新墨西哥大學讀書的機會。碩士念完,中美關系史的寫作尚未完成。北伐前后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他把自己的所有文件都捐給了普大。羅志田跟著手里的題目,去了普大。

治外交史要看大量外交檔案。羅志田每天看十來個小時微縮膠卷,很快就看壞了眼睛。他的主科導師詹森(Marius B. Jansen)在作業評語中寫道:這個人用了很多檔案,但我希望,他的視野能從檔案上移開一點。

詹森老師的話早早破除了羅志田對獨門秘籍式史料的執念。秘密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有限。

理論上,“50后”和“60后”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厚今薄古的兩代人。羅志田卻意外地成為一個“尊古主義者”。尊古的言論在《道大無外》一書中比比皆是:“過去愛說中國幾千年不變,視為停滯,而學者也多尋其轉變或發展的跡象,以為中國非停滯證明。其實不變、停滯的一個同義詞便是穩定,在世界大歷史中,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維穩’。尤其在外國眼中,‘不變’的確是中國的一個主要特征。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