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親情感動中國
2003 年,《我們仨》甫一上架,就成了讀書界的熱點。
《我們仨》插圖
本文作者曾焱,原載《守望家園——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12月刊行)
2003 年,《我們仨》甫一上架,就成了讀書界的熱點。這種關注不是對一個名人家庭的私生活的興趣,而是讀者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有深切感念;是這個學者家庭的溫暖情感,將讀者和書聯系在一起。
編輯記憶的《我們仨》
“我和楊絳先生的往來,大都是為工作。第一次去錢家早在1981 年,是當時的三聯書店總經理范用帶我去的,那年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出版了《干校六記》,范用先生讀完很激動,想在國內出這本書,便去向楊先生請求,幾個月后這書在三聯出版了,是我最早編輯的楊絳先生的書。之后三聯又出了《將飲茶》、《洗澡》,責任編輯也是我。后來我被派去香港三聯工作,再回到北京三聯。這么多年,《我們仨》是我重新事無巨細、從頭至尾地操作的一本書。”在《我們仨》的版權頁上,責任編輯一欄署名“冬曉”,有讀者可能不知道,這個“冬曉”是北京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董秀玉。
從范用先生時代起,錢鍾書和楊絳二位先生就給了三聯書店很多支持。錢鍾書先生的詩集《槐聚詩存》1995 年在三聯書店分別出版了線裝和平裝兩種版本。1998 年6 月,北京和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印行大型文庫“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這是錢鍾書先生唯一一次出任叢書主編,并親自審定編輯設想、編纂方案和擬選書目。“我在香港三聯期間,聽錢先生有次批評出版界古籍泛濫,提出應該重視中國在20 世紀初西風東漸時期的學術思想。這樣我就想辦法做了這套“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請錢鍾書先生擔任主編,復旦大學歷史系的朱維錚教授做執行主編。”董秀玉回北京主持三聯工作后,又促成出版“錢鍾書集”,三聯組織最權威的學者編校文稿,不惜工本印制最優秀的版本,歷時6 年,終于在2001 年出版,包括《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10 種13 冊,計三百多萬字。
“楊先生把《我們仨》書稿交三聯出版,有前面這些淵源。”董秀玉說。楊絳先生也在她寫三聯書店的一篇文章中提過:“我和錢鍾書把書交三聯出版,是因為三聯是我們熟悉的老書店,品牌好。三聯有它的特色:不官不商,有書香。我們喜愛這點特色。”
關于《我們仨》這本書定題、寫作和出版的經過,董秀玉至今記得每一個情景:
1994 年夏、1995 年冬,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住院,楊絳先生八十多歲了,奔波于家與兩所醫院之間。三人分居三處,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幾年。其間有一次我去看望楊先生,當時錢先生和女兒都病情加重,再加上一些無聊的煩心事干擾,楊先生的心情很不好。我勸先生不理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趕快抓時間寫寫你們仨,這件事只有你能做,而且十分有意義。楊先生答應了我,說好,就寫一本《我們仨》。
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先生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 年10 月,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艾小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