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改革推進需要社會合力
王小魯以深圳特區的發展為例,表示深圳過去30年的發展與飛躍,就是在社會各方的“改革共識”下,不斷地創新和試錯過程中所形成的,而“深圳經驗”的出現又為國內傳統的僵化體制帶來了新的沖擊。
資料圖:王小魯
5月25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演講,就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現象、原因及對策思路進行了深入探討。
兩次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的王小魯,長期致力于中國經濟收入分配機制研究,近年來對中國“灰色收入”的系統研究彌補了國家收入統計方面的不足,為包括財稅體制改革在內的諸多重大體制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
王小魯在演講中從收入分配的角度探討了當下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關鍵因素: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投資和貨幣供應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長,同時以“產能過剩”現象為代表的資本生產率持續下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2元錢的資本投入可以帶來1元GDP增長,而到了2014年已經變成每7元資本投入才能帶來1元的GDP增長。
2000年之后隨著中國加入WTO,產能過?,F象一度在外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得到緩解,但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經濟體系“再平衡”,中國出口增速迅速從20%以上下滑至負增長,并形成了更加龐大的過剩產能規模。
對此王小魯認為,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