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眾電影排片量少?
電影講究的是“視聽享受”,重金打造的大屏幕、大音響,只有放有大場面的大片,才算物盡其用。所以,高大上的電影院本質上是拒斥小眾電影的。
小說里,大徒弟天鳴第一次吹《百鳥朝鳳》就忘了曲,師父焦三爺后來去給小徒弟的工廠看門。而電影里,師徒二人對嗩吶都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堅守。
近來,制片人方勵下跪求排片事件的余波仍在發酵,輿論聚焦之后,《百鳥朝鳳》絕處逢生,上映22天票房突破7000萬。甚至獲得了“密鑰延期”,放映時間延長至7月6日。問題是,為了給《百鳥朝鳳》排片,擠掉了其他國產小眾文藝片的上映檔期。
那么,是不是院線多了,大銀幕數量多了,就有了多余的資源去承接那些小眾電影的放映?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便電影院對于影迷群體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小眾電影仍然很難分享到排片檔期。這就要從中國電影發行的分成制度談起。
2001年,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開始正式推行“院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