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污泥處理得失四十年 當年緩行兵,如今急行軍
從1970年代的冷點,到國家“十二五”期間的升溫,到目前的熱點,中國污泥處理處置走過了四十余年。其背后,是一群不?!叭氯隆?,讓國家知曉污泥嚴重性的可敬學者。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向凱 王倩
從1970年代的冷點,到國家“十二五”期間的升溫,到目前的熱點,中國污泥處理處置走過了四十余年。其背后,是一群不停“嚷嚷”,讓國家知曉污泥嚴重性的可敬學者。
7個月時間,1.9萬噸污泥被傾倒在北京門頭溝區,造成44畝林地嚴重污染。2016年4月,北京市第一中院終審裁定,相關人員行為構成污染環境罪。
這不是污泥處理行業第一次出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未安全處理,已成老生常談的問題。
當輿論批評此起彼伏時,行業內的專家們感慨的是,行業處理和政府監管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已經很長時間不談污泥了,實在沒什么可談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一度拒絕接受采訪,他厭倦了長年累月呼吁同一件事,卻沒什么進展。“為什么我六七年前談的問題,現在都還存在?光我們業內幾個人在嚷嚷,外圍總沒突破。”
從1970年代我國探索建設污水處理廠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污泥問題從無到有,從僅有少數業內人士關注到逐步進入公眾視野。包括王洪臣在內的一群污泥專家,就這樣一面高聲“嚷嚷”,一面搖頭嘆氣,走過了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
“水十條”污泥 目標難達?
六七年前,離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排”)總工程師的王洪臣“嚷嚷”要解決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結果讓他很失望。
2012年,“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
而現實是,這一目標沒完成。“昨天大家還在討論,當時把目標說高了。”2016年5月19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正參與撰寫污泥處理處置“十三五”規劃。
這是污泥業內一件預料之中的壞消息。目標提出一年后,中國環境報就刊文稱,我國80%的污泥沒得到有效處置,由于成本過高,“十二五”污泥處置目標很難完成。類似的新聞,幾乎每年來一次。直到2015年末,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在一次污泥行業會議上公開承認完成率非常低。
陳同斌希望把“十三五”目標定低一點,但2015年出臺的“水十條”已經給了說法: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
多位污泥行業專家表示擔心,這一目標會在四年后再次落空。畢竟,污泥問題已是歷史遺留的“老大難”。
“中央批示了好多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北排原總經理楊向平說。
最近一次批示是2015年1月。針對媒體報道北排“白天治污水、夜里排污泥”,一位國務院領導要求環保部、住建部組成工作組,會同北京、河北調查核實。“堅決制止跨區域偷排有毒污泥行為,以‘零容忍’依法處理責任者。”
批示傳達了,責任者處理了,污泥問題依舊。
行業內常為污水處理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